首页> 中文学位 >桐城派的现代转型——以姚永概为论述中心
【6h】

桐城派的现代转型——以姚永概为论述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姚永概与易代政治

第一节 中国少年:姚永概与清末“新政”

一、清末新政,主学日本

二、安徽自治,政治参与

第二节 独善其身:姚永概与民初政治

一、民国选举——公平性的质疑

二、不仕民国——政治硝烟的远离

第三节 内在转变的原因

一、自治破产:政治意识的失落

二、时局混乱:民国选举的弊端

三、耽于内典:晚年读经嗜佛

小结

第二章 姚永概与新旧思想

第一节 容新:新学的倡导者

第二节 守正:儒家的守护者

第三节 姚永概离开北大原因考述

一、马其昶任职北大时间考

二、民初北大教员人事变动

三、姚永概离职北大缘由考

小结

第三章 姚永概与桐城派

第一节 姚永概与同光时期汉宋之学

一、汉宋趋向融合

二、姚永概的学术转变

第二节 姚永概古文创作论

一、文章妙法——模仿入,境界出

二、行文之道——文章十二法

第三节 姚永概古文风格观

一、承接桐城文风:雅洁醇厚

二、学习湘乡文风:雄奇闳肆

三、择取二者之长:文主“四气”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姚永概(1866-1923),字叔节,光绪戊子(1888)举人。生于桐城“麻溪姚氏”文学世家,为姚莹之孙,姚溶昌之三子,姚永楷、姚永朴之弟。师事方宗诚、吴汝纶等名家,精于诗文,才气俊逸。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论述姚永概对待晚清民初鼎革前后政治态度的转变。易代之际,时局动乱不定,民有倒悬之危。姚永概参与清末新政,赴日考察自治制度,参加安徽地方自治,殚精竭虑。民国后,坚不入仕,专心教育,晚年耽于内典,不参加政治运动,避祸全身。
  第二章论述姚永概对新旧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清末国局危乱,西潮涌来。姚永概身为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安徽师范学堂监督,积极引进西学与教育人才,提倡女性教育与民主精神。而在新文化运动毁圣灭经的冲击中,坚守儒家本位,重视伦理纲常,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力挽斯文之不坠。
  第三章论述姚永概的古文成就。桐城派经姚鼐创建,发展到晚清,出现空疏窳弱之病,文气渐弱,后得曾国藩一振而光大。姚永概为南方桐城派中佼佼者,家学底蕴深厚,曾被其父赞为“必绍家学无疑也”;后馆于莲池书院两年,与吴汝纶、贺涛、王树枏等人往来密切,诗文唱和,书信不绝,深受曾国藩古文一脉北方雄肆文风的影响,衍“四象”为“四气”。他虽无法阻止桐城派在时代变迁下终结的命运,但为了挽救桐城派衰亡的颓势,守孤诣于京师尘埃之中,编讲义,作诗文,教学授课,最终成为桐城派殿军人物之一。在文学理论、古文创作上可谓成绩斐然。
  “守正容新”的姚永概,面对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的文化选择下,其内在的冲突与动力,正是桐城派于现代转型中的一种表现,也是易代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