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体位改变对PICC尖端位置的影响
【6h】

体位改变对PICC尖端位置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

2.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体位改变对PICC尖端位置影响的观察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和建议

第二部分 实施干预与效果评价

1.研究设计

2.结果

3.讨论

4.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英中文术语缩略语表

附录B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 C:综述:成人PICC导管尖端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1.观察体位改变对PICC尖端位置的影响。
  2.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技术,验证置管过程中置管体位导管尖端达最佳位置后,使用第一部分所推荐的回撤长度,此时导管尖端到达合理位置的情况。
  方法:
  1.本研究第一部分为观察性研究,便利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3月期间在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因治疗需置入PICC导管的70名患者,PICC专科护士在透视下置管,置管过程中观察当患者由置管体位即平卧手臂外展90゜(体位1)转变成平卧手臂内收于躯体侧(体位2)、由体位1转变成直立手臂内收于躯体侧(体位3)时导管尖端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并探讨性别、置管静脉、置管手臂等自变量对尖端移动幅度的影响。
  2.本研究第二部分为临床试验,便利选取2016年4月~2016年10月在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180例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及密闭信封分配隐藏法将所纳入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利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根据第一部分研究所推荐的结果,置管手臂位P波振幅达其最高峰后,再向外回撤导管3cm,对照组向外回撤导管至 P波达 QRS波振幅的50%~80%为最终尖端放置位置。观测指标包括导管尖端到位率(最佳位置和正常位置)、导管置入深浅率。
  结果:
  1.体位1到体位2转变时导管尖端平均向右心房方向移动(1.69±0.59)cm,体位1到体位3转变时导管尖端平均向右心房方向移动(3.02±0.87)cm。
  2.体位3时,导管尖端较其他体位向右心房方向移动的距离最大。性别、置管静脉、置管手臂对导管移动幅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导管尖端到达最佳位置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的尖端到位率及导管置入深浅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研究所观察的两个体位较原置管体位,导管尖端均向心脏方向移动显著。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过程中,当置管体位P波振幅达最高峰后应再次回撤导管3cm,以确保患者的带管安全。建议扩大样本量、采用更加精确的尖端判定方法,进一步分析比较回撤3cm在调节导管置入深浅方面潜在的优势;从回撤3cm时导管相关并发症、操作的便捷性等方面继续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回撤3cm的临床效果。
  同时建议置管后的X线胸片定位报告、带管患者的健康教育都应将体位改变对PICC尖端的影响考虑其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