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徽淮河流域出土商至春秋时期青铜器研究
【6h】

安徽淮河流域出土商至春秋时期青铜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时空范围与自然地理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人文背景

第三节 学术史

第四节 相关说明

(一)关于写作范式

(二)关于材料来源

(三)关于注释规范

第一章 出土青铜器资料与分期

第一节 青铜器出土资料

第二节 器物的型式分析与年代

第三节 分期与年代

第二章 商文化影响下的区域青铜器

第一节 第一阶段铜器

一、嘉山泊岗组

二、阜南台家寺(月儿河)组

三、其他铜器

第二节 第二阶段铜器

一、寿县苍陵城组

二、嘉山泊岗2号斝

三、六安党校尊

四、零星出土和拣选器

第三节 第三阶段铜器

一、颍上组铜器

二、凤阳花园湖组

三、其他零星出土和拣选器

第四节 第四阶段铜器

一、颍上郑家湾

二、金寨斑竹园组

三、其他零星出土和拣选器

小结

第三章 周文化影响下的区域青铜器

第一节 第五阶段铜器

一、长丰紫燕墩组

二、零星出土、拣选器

第二节 第六阶段铜器

一、五河台子山鼎

二、霍邱贯山与寿县苍陵城出土甬钟

三、零星出土器

第三节 第七阶段铜器

一、宿州谢芦村组

二、太和胡窑组

三、定远坝南村组

四、零星出土与征集器

第三节 第八阶段铜器

一、利辛管台子组

二、泗县组

三、风阳乔涧子组

四、寿县魏岗组

五、滁州章广镇组

六、六安思古潭组

小结

第四章 楚文化影响下的区域青铜器(第九阶段)

一、蒙城小涧组

二、宿州芦城子组

三、凤阳、蚌埠出土铜器

四、寿县淮南蔡侯墓铜器组

五、六安九里沟铜器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安徽淮河流域出土战国前青铜器为研究对象,首次将包括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在内的主要青铜器门类,进行系统性的类型学和分期作业。并在此基础上,以出土铜器群组为单位,其下继续讨论各器年代、纹饰、铸造、铭文等问题,并在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因素研究。
  绪论中,首先讨论了时空范围与自然地理,在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将安徽淮河流域分为三个亚区,即皖北平原区、沿淮冲击平原区、淮南阶地平原区。其次分析了该区域内自史前至商周时期的历史的变迁。最后对学术史进行回顾,将其分为金石学阶段、过渡阶段和区域青铜器研究阶段三个阶段。
  第一章为出土资料的详尽编订和分期。首先以亚区为片,结合各铜器的出土背景,以发现年代为序,对区域内出土的近千件铜器进行价值判断,选出可备深入讨论的群组。其次对各铜器进行类型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期和断代。将所列铜器共分三期九段,第1期共4段,自商代二里岗上层至西周早期早段。其中,第1段主要属于二里岗上层偏晚至殷墟早期。第2段属殷墟中期。第3段属于殷墟晚期。第4段属于殷墟末期至西周早期早段。第2期分4段,自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其中第5段属西周早期晚段至中期早段。第6段属于西周中期晚段至晚期早段。第7段属西周晚期晚段至春秋早期。第8段属春秋中期。第3期仅分1段,即第9段,主要属于春秋晚期,个别器物属于战国早期早段。
  第二至四章为本文的主体。分别研究置身于商文化、周文化和楚文化下的区域青铜器特征。
  第二章为商文化影响下的区域铜器研究。第1阶段重点研究嘉山泊岗组、台家寺组铜器群,2件拣选器也属此段。第2阶段包括寿县苍陵城组及若干零星出土器。第3阶段有颍上王拐村、郑小庄、凤阳花园湖等群组及若干零星器。第4阶段主要有颍上郑家湾组、金寨斑竹园组铜器。可见器类有酒器中的爵、斝、尊、罍、觯、卣、匕,食器中的鼎、簋、鬲、甗,兵器中的戈、矛、钺等,乐器中的小铙,车马器中的軎、轭首饰、弓形器等,与二里岗上层至殷墟地区青铜器不同时期演变特征大致相同,也或存在个别区域风格。
  该期除拣选器外,出土铜器则以点状,分布在皖北的临泉、沿淮区域和皖西的六安。颍河流域中下游则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商文化南下的通路。自二里岗上层以后,商文化在安徽淮河流域的影响持续加强,几乎在整个殷墟时期皆有分布,并在殷墟一、二期达到顶峰,然后有衰退迹象。至殷末时,或已受到周文化的影响,。西周初年,出现以金寨斑竹园出土组群为代表的铜器,虽然具有浓郁关中风格,但器型、组合仍属商式铜器。但该组器物反映出至迟在西周初年,周文化可能已经顺长江自湖北至安徽,并由南向北地逐渐影响到安徽淮河流域。
  第三章为周文化影响下的区域铜器研究,属本文的第二期,共分4段。其中第5段有紫燕墩组、霍山尊及零星拣选器。第6段有台子山鼎、贯山钟、苍陵城钟等器。第7段有谢芦村组、太和胡窑组、定远坝南组等组群铜器。第8段有利辛管台子组、泗县组、凤阳乔涧子组、寿县魏岗组、滁州章广镇组、六安思古潭等组群。
  第二期以食器、水器为主,鼎、簋、鬲、匜等较常见,甗、盉、簠、盨、缶等偶有出现,兵器、车马器等则较少见。而西周早中期可见铜器偏少,所见风格皆为宗周特征。西周晚期起出土数量逐渐增加,沿淮以北仍为浓郁的周式铜器,而在春秋早期偏晚后,区域文化特征逐渐形成,尤其在淮河以南区域。但由于楚国势力的东渐,这种局面在春秋中期偏晚阶段后并未得以继续。
  第四章为楚文化影响下的区域铜器,属本文第三期,仅分1段,本文仅分析最早的第9段。此段群组丰富,有蒙城小涧组、宿州芦城子组、风阳卞庄组、蚌埠双墩组、凤阳大东关组、寿县蔡侯墓组、淮南蔡侯墓组、六安九里沟等。
  由于数个诸侯国贵族墓的发掘,使得本期铜器数量和类型都异常丰富。依铜器铭文,本期铜器主要涉及到钟离、楚、蔡、吴等国,并可与相关文献记载关联。
  钟离国贵族墓铜器属春秋晚期早中段,偏早阶段的铜器以中原风格为主体,地方文化因素间杂其内,同时受到了楚、吴文化的影响。而随着时间推移,楚系风格则越发显著。楚国铜器集中在蒙城、六安,多属春秋晚期早中段,或有个别春秋中期铜器残留,组合以鼎、盏、敦、盆、匜等为主,属于中小贵族墓的随葬品。吴国铜器以有铭兵器、容器等为主,大多属于春秋晚期中晚段。蔡国铜器除少量源自吴国、越国器外,大多应为相应时段的本国产品,文化风格较统一,其主体仍具有浓郁的中原特征,但在用鼎制度等方面无疑受到了楚国的影响,并存在少量吴越地区输出产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