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萘酰亚胺的靶向定位检测溶酶体极性变化的双光子荧光探针
【6h】

基于萘酰亚胺的靶向定位检测溶酶体极性变化的双光子荧光探针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双光子吸收理论

1.3 双光子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1.4 三光子技术

1.5 荧光传感器

1.6 极性荧光探针

1.6.1 极性荧光探针

1.6.2 极性荧光探针在亚细胞器中的应用进展

第二章 一种靶向定位检测溶酶体极性的双光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2.1 引言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4 Lyso-NA的合成及表征

2.4.1 Lyso-NA的合成步骤

2.4.2 Lyso-NA的合成

2.5 光谱测试条件

2.5.1 测试溶液的配置

2.5.2 Lippert-Mataga方程

2.5.3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2.5.4 双光子测试

2.5.5 探针Lyso-NA的pH稳定性影响的测试

2.6 生物测试

2.6.1 细胞毒性测试

2.7.1 探针Lyso-NA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光学性能研究

2.7.2 探针Lyso-NA在四氢呋喃一水混合体系中光学性能研

2.7.3 探针Lyso-NA在水和四氢呋喃中光学行为变化与极性关系

2.7.4 探针Lyso-NA的pH稳定性影响的测试

2.7.5 探针Lyso-NA在不同粘度溶剂中的荧光光谱

2.7.6 探针Lyso-NA在四氢呋喃一水体系中的双光子吸收性能研究

2.7.7 探针Lyso-NA的理论验证

2.7.8 探针Lyso-NA的细胞毒性测试

2.7.9 探针Lyso-NA的溶酶体共定位实验

2.7.10 小鼠肝脏组织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

2.7.11 溶酶体极性变化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

2.8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溶酶体极性荧光传感器的设计、检测及在生物体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探针Lyso-NB的设计及作用原理

3.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4 目标化合物Lyso-NB的合成以及结构的表征

3.4.2 荧光传感器(Lyso-NB)的合成及表征

3.5 光谱测试条件

3.5.1 测试溶液的配置

3.5.2 Lippert-Mataga方程

3.5.3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3.5.4 双光子测试实验

3.6.2 探针Lyso-NB的定位溶酶体测试

3.7 结果与讨论

3.7.2 探针Lyso-NB在四氢呋喃一甲醇混合极性体系中的光学测试

3.7.3 探针Lyso-NB在四氢呋喃溶剂体系中的双光子吸收性能的研究

3.7.4 探针Lyso-NB的pH稳定性影响的测试

3.7.5 探针Lyso-NB的细胞毒性测试

3.7.6 探针Lyso-NB的溶酶体共定位实验

3.7.7 溶酶体极性变化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

3.8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近些年来,由于生物成像设备不断得到更新和分子成像技术取得新的进展,体内荧光成像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在各类的技术中,荧光定量方法凭借其高灵敏度,非破坏性的快速分析等优点,可以做到在体内实时原位检测。它们有很好的细胞渗透性功能和对生物目标快速的响应速度,这对于体内检测和细胞成像是非常重要的。在生化研究方面,双光子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新颖和富有创造力的工具。其具有降低活细胞和组织中的背景荧光,减少生物样品的光损伤,以及光漂白现象,提供更好的三维空间定位,并增加渗透深度等功能,因此双光子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对生物体系微环境的检测方面,相对于单光子技术和其他检测手段,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生物体的微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极性、粘度、温度、pH、氧含量、酸性介质等。在众多的微环境参数中,极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细胞层面上,极性是一系列复杂机制的反馈形式,这些机制是细胞自身在特定的领域长期建立起来,用来维护其正常功能的运转。这些领域包括功能蛋白质的空间排列,蛋白质的组成过程,例如分化,局部膜生长,免疫激活反应,定向细胞迁移和矢量运输,所以极性的异常变化是与疾病密切相关的。例如糖尿病和肝硬化的发生均与其异常改变有直接关系,因此尝试采用双光子技术来检测极性很有现实意义。
  溶酶体是细胞的垃圾处理“工厂”,由于其内环境是酸性介质,其中含有50多种水解酶,因此可以对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进行降解处理。目前学术界对溶酶体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在普遍认为溶酶体不仅仅是起到降解的功能,更是细胞稳态和适应压力的关键调节器。最近的证据表明,溶酶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影响调节细胞,以响应各种刺激,这种调节机制的改变与各种病症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在这其中,极性对其功能的发挥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对溶酶体的极性的研究并不多,挖掘背后的科学价值势在必行。
  本文选取了萘酰亚胺作为荧光团,在此基础上引入双光子基团,根据其具有溶质变色效应的特点,设计出了两种新型的双光子极性荧光探针Lyso-NA和Lyso-NB,探针都是经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生成得到.采用核磁氢谱、碳谱以及质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
  针对探针的结构特点,首先对其在各种溶剂中的行为变化设计相关的实验,随后模拟生物体的内环境进行体外实验,采用的方式是研究探针在混合溶剂体系中的行为变化,结果均与设计思想完美契合。进一步开展探针在生物体中的应用试验,通过细胞毒性测试、溶酶体共定位、生物荧光成像等一系列实验,均得到了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从结论上肯定了设计的原理正确性,同时丰富了对溶酶体微环境因素极性的研究,进一步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通过在萘二酰亚胺的酰胺氮原子上引入定位基团二乙氨基吗啉,4号位上接入强供电子基团4-甲氧基苯乙炔,合成得到探针Lyso-NA,在探针Lyso-NA分子结构中,4-甲氧基苯乙炔作为给体(D),二乙氨基吗啉作为受体(A),协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D-π-A结构。通过与上述一致的实验方式对探针Lyso-NA分子进行测试,发现其是一个优秀的双光子极性探针。值得一提的是,以萘酰亚胺为荧光团,主要是利用其荧光量子产率高、生物毒性低、具有良好的双光子性能等特点,更加有利于设计出优良的双光子极性探针,便于在生物体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在萘二酰亚胺的酰胺氮原子上引入定位基团二乙氨基吗啉,4号位上接入供电子基团4-羟基苯乙炔,增大体系的共轭面积,形成一种经典推拉电子体系,设计出了探针Lyso-NB分子。在探针Lyso-NB分子结构中,4-羟基苯乙炔作为给体(D),二乙氨基吗啉作为受体(A),协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D-π-A结构,使其在结构上具有双光子诱导荧光的性质,并且通过相应的实验得到了肯定。通过对其在不同大小的极性溶剂以及甲醇-四氢呋喃混合体系中的光学数据进行分析,以及进一步通过如溶酶体共定位等实验,说明了探针Lyso-NB分子可以很好的定位于溶酶体中,并且对溶酶体中极性的变化有着很好的响应,可以实现对其变化的追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