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申报》戏曲禁毁报道研究(1872--1911年)
【6h】

《申报》戏曲禁毁报道研究(1872--1911年)

代理获取

摘要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面对内忧外患,清廷的统治风雨飘摇。清廷在政治领域上力量的衰微,迫使其不得不在文化领域上展现权威。作为文化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文化不可避免地被多加禁毁。清廷的权力就像毛细管里的水一般,作用于戏曲文化的各个部分。清前中期,清廷一方面利用并享受戏曲,另一方面却厉禁民间演戏。至19世纪前中期,清廷通过扶持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来树立自己雅正的形象和地位;也曾试图通过规范城市空间、戏曲剧种和限制女性入戏园来使戏曲演出合法,更好地维护清廷的皇权统制。然而这些努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失败了,清廷依旧无法控制商业戏园的戏曲演出。到19世纪后期,清廷不得不扶持以皮黄为代表的花部,并对北京戏园的内容和意识形态都实现掌控和监管。因此商业戏园无法再是表达非正统的愿望、理想和想象的场所,也不再是表达公共话语的渠道。 本文以1872-1911年《申报》的戏曲禁毁报道,包括新闻报道、论说、广告、歌曲等一手资料,辅以《申报年鉴》《晚清报载小说戏曲禁毁史料汇编》《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等权威性的史料书籍,主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清廷政治权力影响下的清前中期戏曲禁毁是怎样的;清廷禁毁戏曲的原因、措施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面对清廷对戏曲的政治压制,民间是怎样的态度及回应;这种权力的毛细管作用对戏曲及其相关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基于这些问题,笔者主要从“剧种”“观众与演员”“场所与时间”三个方面分析政治权力在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笔者对清前中期的戏曲禁毁进行整体的概括。通过分析清廷对待戏曲的态度和民间对于政府对待戏曲态度的看法及行为,笔者认为,清前中期清廷对于戏曲的态度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清帝好戏,宫廷戏演出很频繁,而且清帝还善于运用戏曲的教化功能,以维护和巩固皇权统制;另一方面,对于民间演戏,清廷却秉持着禁毁的态度。这种两面性具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性质。 第二章,从《申报》1872-1911年禁毁戏曲报道的戏曲剧种入手,分析花雅划分的过程和标准,对《申报》禁毁戏曲最多的名目——“禁诲淫”进行具体内容上的分析,并从禁花鼓戏和对皮黄戏禁毁的无报道看出清廷对皮黄的扶持,体现了清廷通过对戏曲剧种的禁毁实现戏曲等级重塑的目的。 第三章,从《申报》1872-1911年禁毁戏曲报道的戏曲观众和演员入手,分析清廷禁女子观剧、学演戏曲,而戏园里全是男性的情况下,“男扮女装”的易装舞台却实现了对性别界限的跨越。另一方面清廷为避免统治阶层的汉化,禁止八旗子弟和官员入戏园观戏,然而他们的违禁行为则无意中实现了对族群界限的跨越。而违禁演戏的串客们,也跨越了阶层的界限。 第四章,从《申报》1872-1911年禁毁戏曲报道的场所和时间入手,探讨了清廷对于商业戏园、庙会及夜戏演出的禁止和压制。其中,商业戏园内通过票价区分座位的方式,实现了社会身份地位的区别,而禁内城演戏表现着清廷竭力将商业戏园限制在文化政治和空间的边缘的事实;夜戏的演出活动颠覆了传统的日常生活秩序;允许男女混合的庙会,违反了男女空间隔离的传统秩序,形形色色的人群的混合也跨越了清廷所维护的阶层与群族的界限。 第五章,随着清廷在政治上权力的衰微,长期受清廷禁毁戏曲压制的民间戏曲演出,开始与清廷抗争,并进行一系列的反禁毁戏曲的行动。而清廷通过对皮黄的扶持,成功地对北京的戏曲演出内容施加了影响,并使商业戏园内的戏曲演出投射出清廷的道德价值观。也正是清廷对商业戏园的管理和监控,使得商业戏园这一公共话语表达的途径渐渐失去其效力。

著录项

  • 作者

    杨会;

  •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大学;
  • 学科 新闻传播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崔明伍;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戏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