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麦克风平面阵列的运动噪声源定位及算法研究
【6h】

基于麦克风平面阵列的运动噪声源定位及算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图清单

1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波束形成概念及波束形成器分类和优化

1.3 运动噪声源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运动声源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2 波束形成原理及运动噪声源识别技术

2.1 波束形成原理

2.2 运动声源辐射特性

2.3 非简化模型去多普勒效应原理

2.4 运动声源声场重建过程

3 基于延时求和波束形成的麦克风阵列性能研究

3.1 阵列几何参数分析

3.2 阵列性能衡量指标

3.3 典型平面阵列性能仿真

4 麦克风阵列波束形成器算法研究

4.1 波束响应

4.2 方位谱估计算法

4.3 高分辨率MUSIC方位谱估计算法研究

4.4 三种波束形成器性能对比

5 基于麦克风阵列波束形成算法声场重建仿真

5.1 仿真条件设置

5.2 算法识别效果比较

5.3 算法实现技术参数设置及注意问题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噪声源识别是进行噪声抑制和降噪的前提条件,由于高速列车工作状态和速度的不同而导致高铁运动噪声源频率、强弱等特性发生变化,给外部噪声源的空间指向性建模、测试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经典“延时-累加”波束形成方法在识别运动声源中存在不足,无法克服运动噪声源存在的多普勒效应。本课题对运动噪声源定位的理论算法、阵列设计、建模仿真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参考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
  本文详细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研究经验,以经典波束形成和运动声源辐射理论为基础,以运动噪声源识别技术为主,采用理论研究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运动噪声源识别和声场重建技术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运动声源辐射问题。在经典“延时-累加”波束形成对静止声源识别的基础上提出该方法在运动声源识别中存在的不足,阐述了运动声源辐射的相关问题,给出了运动声场辐射数学描述。
  (2)运动声源多普勒效应处理。分析运动列车阵列信号基本理论,建立运动声源点与测量点几何模型。针对常规运动声源识别方法对幅度和频率进行简单校正,波数域仍然存在多普勒效应和简化模型存在定位误差的情况,本论文提出基于非简化模型的声源测量方法,通过微积分方法建立消除多普勒效应的运动声源数学模型,该模型为一种无损精度数学模型,并由此推导出基于非简化模型的运动声源波束形成声场重建公式。为最大程度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强系统声源指向的准确性,采用去自相关项方法来降低降噪声污染。
  (3)麦克风阵列性能研究。详细分析噪声信号频率、阵列间距、阵元数目、阵列尺寸等阵列几何参数对阵列分辨率等性能的重要影响。以十字阵、矩形阵、六角阵为对象,在阵列方向性、圆对称性、角度分辨率等性能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对比仿真与分析。
  (4)波束形成算法性能研究。在方位谱估计的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常规波束形成器、MVDR(Minimum Variance Distortionless Response)波束形成器、MUSIC(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波束形成器在两声源方位间隔Δθ=5°和Δθ=10°的扫描方位谱。通过信噪比分别为-5 dB和5 dB时分辨概率和方位间隔的关系以及输入信噪比SNR的值在-30~30 dB间变化时SINR与输入SNR的关系对三种波束形成器稳定性、阵列增益等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给出相关结论,为后续声场重建仿真选择算法提供依据。
  (5)基于波束形成算法噪声源识别声场仿真。基于麦克风阵列在噪声源识别实际应用中阵列布局、阵列选型等方面的相关结论和波束形成算法性能对比研究,本文以MATLAB为工具,结合常规波束形成算法、MVDR波束形成算法分别对单频声源、多频声源、偶极子、分布源等声源进行基于非简化模型和简化模型的运动噪声源识别声场重建对比仿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