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女性BCR及SSEP在神经系统病变中的应用
【6h】

女性BCR及SSEP在神经系统病变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语

声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海绵体肌反射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球海绵体肌反射(Bulbocavernosus Reflex BCR)及阴部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Pudendal Nerv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对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使用丹麦维迪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女性伴或不伴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的周围神经病变病例51例(周围组)、脊髓病变病例30例(中枢组)以及40例健康成年女性(正常组)进行BCR、SSEP检测。BCR刺激电极选用鞍状表面电极,置于耻骨联合处,记录电极使用同心针电极,依次插入左右侧球海绵体肌,刺激强度为感觉阈的7倍,以每秒1.9次方波刺激,记录20个反射波,以波形离开基线开始计算潜伏期,取平均值,该项检测主要反映阴部感觉传入、运动传出神经及S2-4反射弧的传导功能。SSEP刺激电极选用鞍状表面电极,置于耻骨联合处,记录电极置于Cz-2,参考电极置于Fz,刺激强度为感觉阈的3倍,以每秒5次方波刺激,叠加200次,测量P41波潜伏期、波幅,该项检测主要评价阴部神经感觉神经中枢传导功能。计算三组人群BCR潜伏期均值,SSEP P41波潜伏期、波幅均值;三组之间BCR潜伏期比较,SSEP P41波潜伏期、波幅比较;三组左右两侧BCR潜伏期比较;分析中枢组、周围组BCR、SSEP异常率。 结果: 1、中枢组和周围组BCR表现: 中枢组BCR潜伏期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周围组BCR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P<0.05);周围组BCR潜伏期较中枢组明显延长(P<0.05);对三组资料左右两侧BCR潜伏期进行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中枢组和周围组SSEP表现: 中枢组、周围组SSEP P41波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P<0.05),波幅较正常组降低(P<0.05);中枢组与周围组SSEP P41波潜伏期、波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3、中枢组、周围组BCR及SSEP异常率表现: 中枢组7/60条神经BCR潜伏期延长,异常率11.7%;24/30例SSEP P41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80.0%。两组异常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周围组78/102条神经BCR潜伏期延长,异常率76.5%;32/51例SSEP P41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62.8%。两组异常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 4、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BCR及SSEP表现: 中枢组伴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11例,1/22条神经BCR潜伏期延长,异常率4.5%;SSEP P41波异常9/11例,异常率81.8%。两组异常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周围组伴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25例,BCR异常44/50例,异常率88.0%;SSEP P41波异常8/25例,异常率32.0%。两组异常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 5、糖尿病患者BCR及SSEP表现表现: 周围组42例糖尿病患者BCR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糖尿病组无论有无四肢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异常,BCR潜伏期均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无NCV异常者(糖尿病单纯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者)BCR潜伏期较有NCV异常者明显延长(P<0.05);糖尿病组伴或不伴括约肌功能障碍者,BCR潜伏期均较正常组延长(P<0.05),伴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较不伴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的BCR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糖尿病组SSEP P41波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波幅较正常组下降(P<0.05)。 6、躯体形式障碍患者BCR及SSEP表现: 2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BCR潜伏期与正常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SSEP P41波潜伏期、波幅与正常组比较,两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本研究结果提示周围神经病变以BCR异常为主,中枢神经病变以SSEP异常为主。结合两项指标可能对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2、本研究结果显示周围神经病变伴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以BCR异常为主,中枢神经病变伴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以SSEP异常为主。提示BCR、SSEP可以用于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3、糖尿病患者无四肢神经传导异常其BCR潜伏期延长,提示糖尿病患者阴部神经损害可能早于四肢神经,认为BCR具有临床下诊断价值。 4、躯体形式障碍患者BCR、SSEP无异常发现,提示BCR、SSEP可以用于神经系统病变的定性诊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