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凝固变化的临床初步研究
【6h】

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凝固变化的临床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背景:
   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血功能,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和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其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作用是主要的。肝脏对维护机体凝血系统的稳定起重要作用,它不仅合成多种凝血因子,而且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肝素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重要物质如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抑制剂、纤溶酶活化物抑制物等也在肝脏合成。肝硬化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当肝细胞损害到一定程度,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而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异常,包括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纤维蛋白原质和量的异常、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和功能受损、血管内凝血和抗凝功能减弱、DIC伴有纤溶亢进。
   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门体分流手术、断流手术及联合术。手术过程中往往可出现止血困难,表现为弥漫性渗血,而手术后尤其是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升高,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比率加大。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selective decongestivedevascularization shunt of gastrosplenic region,SDDS-GSR):原称脾动脉缩窄式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通过随访发现,该手术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脾切除加断流术后的发生率。
   目的:
   (1)探讨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与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对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
   (2)术后影响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
   (3)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降低门脉血栓发病率的机制。
   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确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患者3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1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其中,依据child-pugh标准,A级18例,B级12例。甲组15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术组),乙组15例行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SDDS-GSR组)。
   所有患者均抽清晨空腹血,检测以下指标:①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聚集率五项血小板参数;②凝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