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
【6h】

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对跟骨外侧的肌键、神经和血管走行进行解剖测量,并观测跗骨窦间隙的骨性构成,为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应用提供基础形态学研究。
   方法:选用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18侧(男11侧,女7侧;左8侧,右10侧),在中立位对足跟外侧部进行解剖研究,触摸选择数个固定的体表解剖标志点,在这些标志点的基础上画参考线。O点是外踝尖,以0点为中心确定6条测量线,分别为:外踝尖至跟键后缘的水平连线(OA线)、外踝尖至后跟顶点的连线(OB线)、外踝尖至足底的垂线(0C线)、外踝尖至第五跖骨基底部的连线(OD线)、OA线的反向延长线(OE线,E点为OA线的反向延长线与足前正中线的交点)和踝间连线(OF线,F点为踝间连线与足前正中线的交点)。逐层解剖,找到跟骨外侧的肌键、神经和血管,标记其走行过程中与参考线的交点并测量各交点与0点的距离,观察血管吻合情况并测量各吻合点与O点的距离。继续向深层解剖,对跗骨窦的骨性构成进行观察并对其外口各径线进行测量。
   结论:局部动脉血供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标准外侧扩大“L”形切口的远侧臂在某些标本中与跟外侧动脉和跗外侧动脉形成的血管弓相交叉。经跗骨窦间隙的跟骨外侧切口,能够为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提供足够的暴露,可避免重要肌键、神经和血管的医源性损伤及常规切口的大面积软组织剥离和牵拉,减少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
   第二部分、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手术适应症,并分析其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08年1月对68例共71足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16~58岁,平均37.6岁,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6足,Ⅲ型32足,Ⅳ型13足。本组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在跟骨外侧、腓骨长短肌键上缘、跗骨窦部位作横行切口长3.5~4.0 cm,钝性分离软组织,显露距下关节、跟骰关节及跟骨外侧壁,撬拨复位塌陷的距下关节面,克氏针临时固定,于跟骨结节处横向钻入斯氏针牵引,同时挤压跟骨两侧将膨出的外侧壁手法回复平整。术中通过C形臂X线机摄侧位、轴位片,观察距下关节面、跟骨外形的恢复程度。确定复位满意后,跟骨解剖钢板从外侧切口插入,紧贴外侧壁固定。术后48h开始膝关节、踝关节和足趾的主、被动活动。一般2周后拆线,并逐渐加强功能锻炼。术后8~12周摄X线片,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步开始下地负重行走训练。手术前后摄X线片,比较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恢复情况,疗效评价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
   结论:经跗骨窦间隙入路手术软组织损伤小,手术暴露充分,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是跟骨关节内骨折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