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与颅底动脉环的关系
【6h】

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与颅底动脉环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检查方法

三.影像分析标准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 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分叉(internal carotid bifurcation,ICBi)动脉瘤与颅底动脉环(Willis环)结构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14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和500例脑动脉正常对照者的影像资料,所有动脉瘤经DSA证实,其中ICBi动脉瘤43例(43个)。采用CTA观察43例ICBi动脉瘤的生长方向、瘤颈位置,瘤颈位于颈内动脉分叉顶端者为IC-Bi动脉瘤,偏向A1侧为IC-A1-Bi动脉瘤,偏向M1侧为IC-M1-Bi动脉瘤。测量瘤颈宽度、动脉瘤直径、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和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的管径,A1段与颈内动脉的夹角(Ⅰ)-A1、M1段与颈内动脉的夹角(Ⅰ)-M1,观察瘤颈位置与分支管径及分支与主干夹角的关系。根据Willis环完整性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包括Ⅰ型:WilIis环完整,WiIlis环各组成血管均存在。Ⅱ型:Willis环前循环完整,后循环不完整,前循环血管均存在,而后循环血管至少有1支未显示。Ⅲ型: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后循环完整,后循环血管均存在,而前循环血管至少有1支未显示。Ⅳ型:Willis环前、后循环均不完整。观察43例ICBi动脉瘤患者和500例脑动脉正常者的Willis环分型,运用(X)2检验比较ICBi动脉瘤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间Willis环分型的差异。应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一步分析A1优势侧别、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origin of the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侧别与ICBi动脉瘤侧别有无关联。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瘤颈偏向A1侧的IC-A1-Bi动脉瘤直径与I-A1的相关性。以探讨ICBi动脉瘤与颅底动脉环(Willis环)结构的关系。
   结果:
   1.1462例患者共1680个动脉瘤,其中ICBi动脉瘤43个(2.56%),MSCTA检出41个,漏诊2个微小动脉瘤(IMA),以DSA/3DRA为标准,MSCTA对ICBi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3%(41/43)、99.8%(1637/1639)。
   2.30(30/43)例ICBi动脉瘤向上生长,10例向后生长,3例向前生长。
   3.瘤体直径0.8~15.9(平均4.07±3.59) mm,瘤颈宽度0.8~11.3(平均3.13±2.19)mm,A1管径<M1管径(t=4.63,P=0.00),(Ⅰ)-A1<(Ⅰ)-M1(t=10.54,P=0.00)。
   4.根据瘤颈位置,22例ICBi动脉瘤为IC-A1-Bi动脉瘤,16例为IC-Bi动脉瘤,5例为IC-M1-Bi动脉瘤。
   5.ICBi动脉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Willis环分型比例有统计学差异((X)2=29.73,P<0.01),ICBi动脉瘤组Ⅰ型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ICBi动脉瘤组Ⅱ型比例略低于正常组,ICBi动脉瘤组Ⅲ型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ICBi动脉瘤组Ⅳ型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ICBi动脉瘤患者中,ICBi动脉瘤侧别与A1优势侧别有关联(P=0.038),ICBi动脉瘤侧别与FTP侧别无明显关联(P=0.286)。
   6.(Ⅰ)-A1越小,破裂IC-A1-Bi动脉瘤直径越大,线性回归分析F=16.077(P=0.001)。
   结论:
   1.ICBi动脉瘤向上生长居多,瘤颈多偏向与ICA成较陡夹角的小分支A1侧。
   2.Willis环结构前循环完整性对ICBi动脉瘤的发生影响较明显,Willis环结构后循环完整性对ICBi动脉瘤的发生影响不大。同侧A1优势与ICBi动脉瘤的发生存在关联,同侧FTP与ICBi动脉瘤的发生无明显关联。IC-A1-Bi动脉瘤直径与(Ⅰ)-A1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3.Willis环结构及其血流动力学对ICBi动脉瘤的发生演变具有一定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