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种群特征研究及保护策略
【6h】

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种群特征研究及保护策略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害虫的综合治理

1.1.1 害虫原始防治阶段

1.1.2 化学防治阶段

1.1.3 综合治理阶段(IPM)

1.1.4 综合治理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1.2 果树害虫的生物防治研究

1.2.1 果树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1.2.2 果树害虫天敌的研究概况

1.2.3 果树害虫天敌资源

1.2.4 果园天敌的发生规律

1.2.5 果树害虫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3 梨树害虫天敌的研究概况

1.4 害虫天敌的展望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样地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2.1.2 研究样地红梨园状况

2.1.3 红梨的物候期

2.2 调查方法

2.2.1 树冠上天敌的调查方法

2.2.2 果园植被上害虫天敌的调查方法

2.3 数据处理方法

2.3.1 物种丰富度(S)

2.3.2 种群优势度(D)

2.3.3 群落生态优势度(C)

2.3.4 群落多样性(H’)

2.3.5 均匀度(J)

2.3.6 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的组成

3.1.1 红梨树冠捕食性天敌的组成

3.1.2 红梨园植被上捕食性天敌的组成

3.1.3 捕食性天敌各类群的相对多度

3.2 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变化

3.2.1 红梨园冠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的时序变化 

3.2.2 红梨园植被上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的时序变化

3.2.3 红梨园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变化

3.3 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分析

3.3.1 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3.3.2 物种丰富度

3.3.3 群落多样性

3.3.4 群落的均匀度与生态优势度

3.4 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的空间分布

3.4.1 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比较

3.4.2 树体上、中、下三层的比较

3.5 不同间作对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3.5.1 不同间作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变化比较

3.5.2 不同间作捕食性天敌群落稳定性比较

3.6 红梨园不同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的变化

3.6.1 红梨园不同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比较

3.6.2 红梨园不同区各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比较

3.7 红梨各生长时期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的变化

3.7.1 花期、果期与果实采摘后红梨树冠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比较

3.7.2 花期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的数量特征

3.7.3 果期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特征

3.7.4 果实采摘后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的数量特征

3.8 红梨园捕食性天敌保护策略

3.8.1 改善红梨园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

3.8.2 配合农业措施直接或间接保护天敌

3.8.3 尽量选用高效生物制剂

3.8.4 使用对天敌影响较小的化学杀虫剂

3.8.5 人工繁殖释放天敌控制害虫,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用量,保护红梨园生物多样性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红梨园捕食性天敌资源

4.2.2 红梨园生物防治的可实施性

4.2.3 红梨园某些捕食性天敌发生规律有待研究

4.2.4 天敌保护利用主要策略和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红梨具有较好的外观、品质和营养价值,在国际市场上倍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发展红梨种植业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在红梨种植业发展初期,着手研究其病虫害的防治及天敌的保护,对红梨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昆明市松花乡小河村的红梨园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种类进行调查,分析其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讨论保护策略,可以为红梨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定点系统调查和扫网调查,发现昆明松花乡小河村红梨园中捕食性天敌共有5目6科17种,还有大量捕食性蜘蛛在田间活动。测定了其物种组成和各类群的相对多度。发现瓢虫、蜘蛛和食蚜蝇三类捕食者种群数量较大。对天敌应加以保护利用。
   2.研究分析了红梨园树冠和植被上捕食性天敌及各优势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发现在调查初期与末期都有天敌的发生。在此期间注意保护天敌。
   3.根据物种丰富度、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均匀度等群落特征指数分析了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数量特征。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的特点是:群落中各物种的优势度较大,优势种相对集中,生态优势度较高,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反映了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的不合理性。这与红梨园作物结构相关,红梨园中的植被单一,取食植物的害虫相对集中,造成天敌的相对集中。应改善红梨园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
   4.捕食性天敌在红梨树冠的东、南、西、北及上、中、下各个方位都有分布,且分布是有差异的。在红梨树冠的中部外层分布较多,内层分布较少;东(22.375)>西(20.625)>南(19.125)>北(18.250),无明显差异;在红梨树冠的上(10.750)、中(47.500)、下(22.125)的垂直水平上的分布差异大,树冠的中部明显多于上部和下部。
   5.红梨园中的不同间作对捕食性天敌是有影响的。自然生草区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多于间作辣椒区的,自然生草区的捕食性天敌群落在一定程度上比间作辣椒区的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分布均匀,稳定性高。
   6.红梨园的不同区对捕食天敌也有影响。在果树生长的前期,周边区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最多;中期,中心区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最多;后期,周边区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最多。要配合农业措施保护天敌。
   7.在红梨生长的各时期,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也有差异。通过分析知花期与果期、果期与果实采摘后红梨树冠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在95%水平上没有差异性,而花期与果实采摘后的红梨树冠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在95%水平上有差异性,但差异不显著。在花期,瓢虫的种群数量较高;在果期,蜘蛛的种群数量最高;果实采摘后,捕食性天敌的种类较少。
   8.根据对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及变动、种群特征等,分析提出以充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为主,加以农业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防治措施进行人工调控,以逐步优化红梨园天敌群落的生态控制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