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栖境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稳定性
【6h】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栖境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稳定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前言

1.1 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1.1.1 栖境植物群落特征研究尺度

1.1.2 栖境植物群落特征研究方法

1.2 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1.2.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

1.2.2 栖息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1.3 黑颈长尾雉生态生物学研究

1.3.1 分布与数量调查

1.3.2 栖息地选择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黑颈长尾雉觅食地植物群落特征

2.1 研究地点和方法

2.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2.1.2 样方设置与数据采集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黑颈长尾雉的垂直分布

2.2.2 不同林型植物种类的重要值

2.2.3 不同林型植物多样性

2.2.4 植被因子比较及相似性

2.3 讨论

2.3.1 黑颈长尾雉的垂直分布及迁移

2.3.2 植物组成对觅食地选择的影响

2.3.3 植被因子对觅食地选择的影响

2.3.4 黑颈长尾雉的生态适应与保护

3 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生态系统稳定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基础数据

3.1.2 研究方法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3.2.1 层次结构及权重计算

3.2.2 单因素的生态稳定性

3.2.3 叠加分析和综合分析

3.3 讨论

3.3.1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适合度

3.3.2 干扰影响稳定性和适宜性

3.3.3 主动选择和被动适应模式

3.3.4 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和维持

4 黑颈长尾雉的保护建议

4.1 加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

4.2 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3 加强保护区周边的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展开▼

摘要

鸟类栖息地选择利用研究是一个有着较长研究历史的传统研究领域。由于栖息地在物种保护计划中的重要性,现在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分布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原云南大中山自然保护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颈长尾雉(Syramticus humiae)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栖息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了解保护区现存黑颈长尾雉栖息生境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组合特征,探寻植物群落与黑颈长尾雉栖境选择间的关系,同时探明适生生境的生态系统脆弱性和稳定性现状,揭示黑颈长尾雉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可丰富黑颈长尾雉的生态生物学资料,为黑颈长尾雉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论文综述了野生动物生境植物群落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黑颈长尾雉生态生物学的研究概况。在目前野生动物生境植物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不同的研究尺度,介绍了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取样方法、样方面积确定方法、群落结构分析方法及多样性测度方法,并探讨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介绍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开展动物生境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目的。最后,介绍了黑颈长尾雉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包括黑颈长尾的分布、种群数量及不同利用方式的栖息地选择研究。
   2008年4月25日-5月16日以系统取样法调查了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觅食地的植物群落,共记录到植物133种,隶属86属49科。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坡位,黑颈长尾雉的出现频率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显著相关,这意味着黑颈长尾雉的垂直分布与活动范围受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黑颈长尾雉偏好选择常绿落叶林。植物重要值排序和物种组成的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觅食地的植物种类组成与常绿阔叶林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其他林型分异较大。常绿阔叶林植被的层间组合可提供良好的隐蔽,林内蕨类的茎叶和壳斗科植物的坚果可提供食物。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觅食地植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华山松林和落叶阔叶林,因此这两种林型均欠缺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故植物多样性和食物丰富度影响觅食地选择。植被因子比较及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除常绿阔叶林,觅食地的乔木盖度较其他林型的高,植被因子与其它林型相似性程度不一。落叶阔叶林乔木稀疏,植被因子与觅食地相似性低且放牧干扰大;华山松林乔木矮小,灌木少;针阔混交林的植被因子与觅食地相似,但人为干扰严重。故隐蔽条件与人为干扰是影响黑颈长尾雉觅食地选择的重要因素。相异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大部分地区能满足黑颈长尾雉生存基本要求,但最适宜其生存的地区很少。
   生态系统稳定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大中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极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极不稳定的区域分别为3074.89 h㎡。、4873.27 h㎡、4757.17 h㎡、3269.77 h㎡和813.89 h㎡,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31%、29.03%、28.34%、19.48%和4.85%。黑颈长尾雉主要分布于生态系统极稳定、稳定和较稳定的区域,在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的区域出现较少。黑颈长尾雉的潜在生境在生态系统极稳定、稳定和较稳定的区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3.14%,38.66%和24.81%;在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的区域出现较少,所占比例分别为12.92%和10.46%。黑颈长尾雉的实际生境在生态系统极稳定、稳定和较稳定的区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1.17%,44.85%和57.82%;在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的区域出现较少,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21%和10%。而且一般有居民点的地区生态系统多不稳定,黑颈长尾雉分布较少。生态系统稳定程度较高的东坡是黑颈长尾雉的主要分布区。
   保护建议和措施:①加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应重点保护,同时应加强保护关键性栖息地资源。②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黑颈长尾雉往往选择生态系统较稳定的觅食生境。必须加强对整个生境生态系统的保护,以维持其稳定性。③加强对保护区边界的管理。在保护区周边地区,多有居民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常随意利用和破坏这里地区。应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巡护,及时查处不轨行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