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极端气候条件下我国滨海城市防灾策略研究
【6h】

极端气候条件下我国滨海城市防灾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研究

2.1文献综述研究

2.2主要理论基础研究

2.3研究述评

第三章 滨海城市极端气候灾害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极端气候灾害特征分析

3.2 极端气候条件下滨海城市暴露度与脆弱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减、防、避”御灾策略体系建构

4.1御灾原则

4.2 IPCC提出的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建议

4.3 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城市御灾体系框架

第五章 “减”——基于致灾因子的滨海城市减灾策略

5.1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策略

5.2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减缓策略

5.3小结

第六章 “防”——基于孕灾环境的滨海城市防灾策略

6.1城市层面的灾害防御策略

6.2城市脆弱地段灾害防御策略

6.3小结

第七章 “避”——基于承灾体的滨海城市避灾策略

7.1 应对台风、暴雨事件避灾策略

7.2 应对高温事件避灾策略

7.3 非工程性避灾策略

7.4 应急避灾管理策略

7.4小结

第八章 滨海城市极端气候防灾规划应用

8.1天津中心城市概况

8.2中心城市灾害风险评估

8.3极端气候条件下中心城市防灾策略提升

8.4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结论

9.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雨水管理技术实践

附录二 日本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实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现象的持续,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对城市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滨海城市是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人口密集,同时由于其陆海相连的特殊地理区位,其遭受极端气候事件的概率更高,提升滨海城市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防灾御灾能力是当前我国城市防灾建设的重点。本文以灾害学、城市防灾、城市生态安全和城市应急管理等理论思想为指导,总结分析国外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案例,结合滨海城市极端气候特征、作用机理和滨海城市暴露度与脆弱性的分析,通过致灾因子与承灾体作用机理的耦合建立滨海城市防灾体系,并从基于致灾因子减灾、基于孕灾环境防灾和基于承灾体避灾等三个方面提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滨海城市防灾策略。论文共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背景与基础理论研究。首先对极端气候事件进行概念辨析,明确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通过对滨海城市极端气候事件、灾害风险、滨海城市防灾规划三个方面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整理,以及灾害学、防灾城市、城市生态安全、城市应急管理等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明确了本文研究的重点与切入点,为下一步的滨海城市御灾策略体系建构奠定了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
  第二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与策略体系框架建构。根据“风险三角形”理论从致灾因子(极端气候灾害特征)、暴露度、脆弱性三个方面对滨海城市极端气候事件和城市承灾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IPCC提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建议,以及国外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城市规划关键要素解析与总结,构建了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滨海城市“减、防、避”御灾策略体系。
  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结合前文分析研究,从滨海城市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与缓解、城市常态防灾、城市应急避灾等三个方面提出防灾策略。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与缓解策略是针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灾害特征与作用机理展开减灾研究;城市常态防灾策略从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开放空间等提出策略,并对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典型脆弱地段进行具体防御策略研究;城市避灾策略对滨海城市应对台风、暴雨和高温事件的避灾策略、非工程性应急避灾措施以及应急避灾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
  第四部分为案例实践分析。以天津市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现状概况分析和灾害风险评估,提出了相应的灾害防御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