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夏季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医院门诊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影响
【6h】

夏季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医院门诊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2.1 研究地点与研究时期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3.1 2010~2013年夏季苍南县气象基本情况

3.2 2010~2013年夏季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循环系统疾病就诊情况

3.3 夏季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循环系统疾病日就诊量的影响

3.4 夏季不同温湿条件对循环系统疾病日就诊量的影响

讨论

4.1 夏季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单独作用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影响

4.2 夏季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共同作用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影响

研究局限性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模式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等。人群健康对气候的变化是敏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人群健康。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由来已久,极端天气事件及恶劣的气象、环境因素均可增加人群死亡风险,加速传染病的传播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随着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其中循环系统疾病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占据很大比重,主要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病、心脏病等。研究表明,极端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其他气象因素,如气压、相对湿度、温差等也可影响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气温可通过影响体液散失、血容量等因素影响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转,而相对湿度可通过影响人体对热的感觉从而加重或减轻气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夏季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影响,及极端气温和相对湿度同时出现时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为夏季预防循环系统疾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
  1、定量分析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影响,分别确定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敏感人群。
  2、探讨极端气温和相对湿度同时出现时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影响,确定敏感疾病。
  研究方法:
  本研究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循环系统疾病就诊数据来源于浙江省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电子病例系统,根据气温和相对湿度的第25、75百分位数筛选各温湿天气,根据ICD-10筛选循环系统疾病(I00~I9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月平均气温确定夏季月份作为研究时间,利用饼状图、柱状图等描述研究期间苍南县各气象因素情况和循环系统疾病就诊情况,对气象因素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利用时间序列形式的气象数据和疾病就诊数据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纳入与气温和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的气象因素作为混杂因素,根据已有文献和赤池信息量最小的原则确定模型各自由度,分别探讨滞后7天内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影响,并根据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进行人群亚组分析。同时,利用气象数据和病案数据进行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研究,纳入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相同的气象因素混杂,通过研究设计控制长期趋势和星期几效应,构建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不同的温湿条件在滞后7天内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影响,并根据疾病种类进行亚组分析。
  研究结果:
  1、2010~2013年,苍南县7~9月平均气温最高,因此选取2010~2013年7~9月为本研究的研究时间。2010~2013年夏季,苍南县平均气温为28.03℃,平均相对湿度为75.48%,低温低湿天气占所有研究时间的8.97%,低温高湿天气占11.14%,高温低湿天气占11.96%,研究期间未出现高温高湿天气。
  2、2010~2013年夏季,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为9990人次,其中男性占56.69%,女性占43.31%,0~14岁病例占0.87%,15~29岁病例占2.98%,30~44岁病例占16.21%,45~59岁病例占24.80%,60~74岁病例占39.00%,75岁及以上病例占16.14%,高血压病例占61.00%,脑血管病例占18.60%,心脏病病例占11.01%,外周血管及淋巴疾病病例占9.08%,除心脏病外,全人群及各人群亚组就诊量均9月最高。
  3、夏季气温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存在滞后效应。气温对0~44岁人群和45~59岁人群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对于0~44岁人群,气温为21.9℃~24.7℃和29.8℃~32.2℃时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增加,气温为22.4℃、滞后第0天时单独效应最大,对于45~59岁人群,气温为19.7℃~27.2℃时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增加,气温为19.7℃、滞后第7天时单独效应最大。
  4、夏季相对湿度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的影响也是非线性的,且存在滞后效应。相对湿度为76.1%~92.0%时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增加,相对湿度为92.0%、滞后第2天时单独效应最大。相对湿度对各人群亚组的影响各有不同,相对湿度对男性、45~59岁人群、高血压病的最大单独效应出现在相对湿度最大时,对0~44岁、75岁及以上人群、脑血管病的最大单独效应出现在相对湿度最小时。
  5、不同温湿条件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有差异,低温低湿天气在滞后第5天可增加脑血管病就诊量,低温高湿天气分别在滞后第2、4天、滞后第7天和滞后第3天可增加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就诊量,而高温低湿天气可减少高血压病、心脏病、外周血管及淋巴疾病的就诊量。
  研究结论:
  1、夏季气温可影响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高温可增加45岁以下人群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低温可增加60岁以下人群就诊量,因此在夏季出现极端气温时,应注意预防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注意调整夏季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循环系统负担。
  2、夏季相对湿度可影响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高相对湿度可增加全人群、男性、45~59岁人群、75岁及以上人群和高血压病的就诊量,低相对湿度可增加0~44岁人群、75岁及以上人群和脑血管病的就诊量,夏季预防极端相对湿度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与气温同样重要,出现极端相对湿度时,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维持机体水盐平衡,以减少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
  3、极端气温和相对湿度同时出现时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比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单独作用广泛,夏季低温低湿天气可增加脑血管病就诊量,低温高湿天气可增加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就诊量,因此夏季极端气温和相对湿度同时出现时,更应注意自我保护,预防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尤其在夏季凉爽天气时,较高和较低的相对湿度均会对循环系统产生影响,此时应注意预防大气环境的突然变化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