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区土壤碳分布及其稳定同位素变化
【6h】

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区土壤碳分布及其稳定同位素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设计

2.1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设计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准噶尔盆地南缘土壤属性特征

3.2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 δ13C值的变化

3.3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δ13C值相关分析

3.4土壤无机碳含量及其 δ13C值的变化

3.5 土壤无机碳含量及其δ13C值相关分析

3.6 土壤剖面有机碳/无机碳及其δ13C值统计结果

3.7土壤δ13C值地表植被演替特征

第四章 土壤δ13C值空间分异特征

4.1 地统计学方法及其分析

4.2 土壤δ13C值空间分异特征

第五章 盆地南缘有机碳/无机碳δ13C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小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探讨干旱区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碳来源与转化是干旱区碳循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该研究可进一步为干旱区碳资源的合理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亚洲中部干旱区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区为研究区,根据荒漠距离绿洲的远近,分别在荒漠的边缘(距离绿洲约5km)、荒漠中部(距离绿洲约45km)和荒漠腹地(距离绿洲约70km)设置三条样带,并采集200cm深的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无机碳(SIC)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分布,探讨土壤碳变化与距离绿洲远近的关系,探讨土壤碳及其同位素分布规律。
  研究表明,SOC含量随深度加深而减少,受距离绿洲远近的影响,SOC均值含量为荒漠边缘>荒漠中部>荒漠腹地。SOC的δ13C值范围为-25.199‰~-17.418‰,随深度变化先增后减,80cm左右富集,由此推断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区地表植被以C3植物为主,但绿洲边缘又经历了从C3植物为主到C4植物为主的演替过程。受碳酸盐淀积作用影响,80%的采样点SIC累积量随深度加深而先变大后变小,80cm左右富集;SIC的δ13C值随深度变化先变小后变大,底层富集,主要受原生碳酸盐含量和剖面土壤CO2的影响。土壤C同位素变化对植被演替过程和成土程度的强弱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利用克里金插值对研究区采样点各个深度有机碳同位素和无机碳同位素进行空间分析,探讨研究区碳及其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找出其变化规律,这对其未来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研究表明在0~20cm土壤有机碳δ13C值整体的空间分布大体呈西南高,东南低,变化相对较缓和。有机碳δ13C值的较低值对应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大即有机碳δ13C值较低值所占面积百分比逐渐增大。在中部30~80cm范围内的有机碳δ13C值变化较大,最大值重心也在不断的迁移,从最开始的西南迁移到西北地区,又迁移到东南地区,上下层变化差异较大,空间分布相对不稳定。80~200cm有机碳δ13C值变化幅度最大,有机碳δ13C值含量大体呈东北和东南区高,同时随着深度的加深,最大值向中部靠近并有向西蔓延的趋势,低值区面积相对较大。
  研究表明在0~20cm整体的空间分布与表层空间分布相似,无机碳δ13C值含量大
  体呈西部高,东部低,但均值比表层大,变化相对较缓和,较低值对应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大即无机碳δ13C值较低值所占面积百分比逐渐增大。30~80cm范围内的无机碳δ13C值变化较大,最大值重心也在不断的迁移,且面积不断增大,低值区不断向东南角蔓延,面积越变越小,仅占所有面积的5%,与有机碳δ13C值分布趋势相反。80~200cm无机碳δ13C值变化幅度较小,含量大体呈西南区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