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6h】

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斑岩型铜(金)矿床

1.2.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1.2.3 宣城茶亭地区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论文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论文实物工作量

1.4 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推覆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3.3 断裂构造

2.3.4 盆地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质特征小结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组构

3.5.1 结构构造

3.5.2 矿物组成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期次

3.8 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

4.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1.1 样品采集和制备

4.1.2 测试方法及过程

4.1.3 岩相学特征

4.1.4 均一温度

4.1.5 盐度和密度

4.1.6 压力和深度

4.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4.2.1 氢氧同位素

4.2.2 碳氧同位素

4.2.3 硫同位素

4.2.4 铅同位素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小结

第五章 成矿年龄和成矿模式

5.1 成矿年龄

5.1.1 测试方法

5.1.2 测试结果

5.2 成矿模式

5.3 区域对比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茶亭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南陵-宣城地区近些年发现的一个大型矿床,这一区域的历史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的系统收集和全面了解区域地质资料之后,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钻孔岩心观察等细致的地质调查,结合室内矿相学观察和研究,基本认识了茶亭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同时对茶亭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进行测温测压实验、对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开展研究分析工作及对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龄进行测定,据此探讨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初步建立茶亭铜金矿床的成矿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认识如下:
  茶亭铜金矿床所处南陵-宣城盆地地质特征独特,盆地中既发育火山岩,又发育以茶亭铜金矿床赋矿石英闪长玢岩为代表的侵入岩,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岩性特征和同位素地质年龄指示其岩浆作用具有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凹陷区(火山岩盆地)和隆起区的双重特征,同时也暗示该盆地中的成矿作用可能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发育斑岩-夕卡岩-脉型岩浆热液铜金多金属矿床,也可能形成玢岩型火山-次火山热液铁(硫)矿床。
  茶亭铜金矿床赋存于隐伏的石英闪长玢岩体中,矿体或矿化体与发育于侵入岩体中的隐爆角砾岩体(筒)范围大体一致,赋矿岩体发育强烈的硅化、钾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等热液蚀变并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带性,矿石具细脉-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细粒浸染状构造,显示出典型斑岩型矿床的特征。与此同时,茶亭铜金矿床赋矿侵入岩体中局部发育夕卡岩,热液蚀变中硬石膏化极为强烈,硬石膏常常成为充填和胶结隐爆角砾岩的主要矿物,局部甚至为硬石膏岩,显示出不同于大多数斑岩型矿床的特点。
  茶亭铜金矿床矿石中的黄铁矿Re-Os年龄为139Ma左右,与赋矿侵入岩体的LA-ICM MS锆石U-Pb年龄基本一致。矿床氢-氧、碳-氧、硫、铅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和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少量来自于大气降水和地层。流体包裹体显示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压力小、成矿深度浅。由此确定,茶亭铜金矿床为与燕山晚期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斑岩型矿床。

著录项

  • 作者

    王蒙;

  •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 学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徐晓春;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P618.410.1;
  • 关键词

    铜金矿床; 地质构造;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