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流行特征及其与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关系
【6h】

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流行特征及其与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略语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2 对象与方法

2.1样本量估算

2.2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青少年学生谋害他人心理行为发生频率

3.3 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流行特征分析

3.4 童年期被同伴欺凌经历与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关系

3.5 童年期虐待忽视与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关系

3.6 童年期亲子分离与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关系

3.7 童年期不良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关系

3.8 童年期多种不良经历与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关系

4 讨论

4.1 童年期被同伴欺凌经历与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相关

4.2 童年期虐待忽视经历与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相关

4.3 童年期亲子分离与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相关

4.4 童年期不良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相关

4.5 童年期多种不良经历对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

4.6 本研究优点

4.7 本研究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青少年谋杀行为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1 青少年谋杀行为概念

2 青少年谋杀行为流行特征

3 青少年谋杀行为影响因素

4 青少年谋害行为干预

5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目的:
  描述安徽省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的流行特征,探讨青少年生长发育历程中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方法:
  分别从安徽省皖南、皖北、皖中每个片区选取1所普通初级中学和1所普通高级中学,每所学校每个年级各调查约320人(男女各半),共对5726名初一~高三学生,使用自编“安徽省青少年健康情况调查问卷”,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调查青少年在最近6个月的谋害心理行为发生情况,同时调查青少年一般情况与童年期不良经历发生情况等。
  结果:
  5726名中学生最近6个月有过谋害意念、谋害计划、谋害准备、谋害未遂4种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9.9%,2.8%,1.3%,0.6%。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朋友数量、不同自评相貌的青少年学生4种谋害心理行为报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父母关系较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谋害意念和谋害计划,自评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谋害意念、谋害计划和谋害准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童年期各种不良经历在男女生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童年期不同被欺凌经历(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躯体欺凌)的青少年4种谋害他人心理行为(谋害意念、谋害计划、谋害准备、谋害未遂)报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各种类型的童年期被欺凌经历(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躯体欺凌)均为青少年4种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童年期不同虐待与忽视经历(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青少年4种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的报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各种类型童年期虐待与忽视经历(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为青少年4种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童年期不同亲子分离情况的青少年谋害未遂报告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童年期与母亲分离为青少年谋害未遂的危险因素(P<0.05)。童年期遭遇不同家庭不良生活事件的青少年4种谋害他人心理行为报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童年期遭遇不同学校不良生活事件的青少年谋害意念、谋害计划、谋害准备报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童年期遭遇来自家庭1~2种及3种以上不良生活事件是青少年谋害意念的危险因素,童年期家庭不良生活事件发生3种以上是青少年谋害未遂的危险因素,童年期学校不良生活事件发生4种及以上为谋害意念、谋害计划和谋害准备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分别将青少年谋害意念、谋害计划、谋害准备和谋害未遂作为结局变量(因变量),将童年期虐待与忽视、童年期被欺凌情况、童年期亲子分离、童年期不良生活事件同时作为自变量,并将影响青少年谋害心理行为的人口学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情感虐待、性虐待、被同伴欺凌经历(躯体、言语、关系)、经历过4种及以上学校不良生活事件均为青少年谋害意念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童年期性虐待、情感忽视、被同伴躯体欺凌均为青少年谋害计划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童年期被躯体欺凌为青少年谋害准备的危险因素(P值<0.05);童年期性虐待与躯体忽视均为青少年谋害未遂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
  结论:
  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现象较为严重,应引起人们普遍关注。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在不同人口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童年期被欺凌经历、童年期虐待与忽视经历、童年期亲子分离经历及童年期来自家庭及学校不良生活事件都是造成青少年时期谋害他人心理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有针对性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