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峡库区坡耕地幼龄果园几种间作模式的效应研究
【6h】

三峡库区坡耕地幼龄果园几种间作模式的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致谢

前言

1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2.1库区果园生产现状分析

2.2库区坡耕地幼龄梨园几种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

2.3库区坡耕地幼龄梨园几种间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应

2.4库区坡耕地幼龄梨园几种间作模式的评价与展望

3论文的研究思路

文献综述

1林农间作小气候效应研究

2林农间作水分关系研究

3林农间作养分关系研究

4林农间作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5林农间作根系分布研究

第一章三峡库区果园生产现状分析

1实验地概况

2库区果园结构

2.1果树种类与构成比例

2.2果树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

2.3果园间作模式与群落结构

2.4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利用模式

3库区果园的功能

3.1指标比较

3.2指标分析

3.3果树生产的波动性

4五桥果园水土流失现状

5结果与讨论

第二章三峡库区坡耕地幼龄果园几种间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2实验样圈设置

1.3多年降雨量的测定

1.4土壤侵蚀量的测定方法

1.5径流深度的测定方法

1.6径流收集方法

2结果分析

2.1库区降雨特征分析

2.2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

2.3水土流失与侵蚀状况

2.4各处理的水土保持效能

2.5土壤有机物侵蚀量

3讨论

第三章三峡库区坡耕地幼龄果园几种间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实验结果分析

2.1几种间作模式对梨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2几种间作模式对梨幼树生长的影响

2.3 几种间作模式对梨叶绿素含量和鲜叶比重的影响

2.4几种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3讨论

第四章三峡库区坡耕地幼龄果园间作模式的评价与展望

一选择合适的果树品种与间作物,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良好统一

1材料与方法

2实验结果分析

二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合理实施果园间作,建设果农全面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三改变广种薄收习惯,建设高产稳产果园

四提高库区农民对果农间作的认识与技术

参考文献

Abstract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该研究采取实地调查(结合当地统计资料)与野外实验相结合的研究办法,在分析库区果园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对幼龄梨园梨-早稻、梨-红薯、梨-花生、裸地梨园四种间作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1、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库区果树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逐步改变库区果树的分布,对大量新开发建设的果园而言,树种的搭配和品种的安排应该科学合理.2、我们发现,每10 mm降雨在不同处理下的径流深度(及径流系数)从小到大排列顺序依次为:梨-早稻,1.60mm(0.160)<梨-红薯,1.89mm(0.189)<梨-花生,2.17mm(0.217)<裸地梨园,3.26mm(0.326).3、总水土流失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在3次累计降雨为100.86mm的降雨过程中,3种处理的总水土流失量分别为:梨-红薯处理188.981t/hm<'2>、梨-花生处理217.48t/hm<'2>、梨-早稻处理160.857t/hm<'2>、裸地梨园为328.814t/hm<'2>,其中梨-早稻处理最低,裸地梨园的最高.4、对4种处理的水土保持效果进行了比较,采用每10mm降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作为比较基础,幼龄梨园地表裸露处理(对照)的水分流失率和土壤侵蚀量以100%计算.5、土壤有机物侵蚀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被侵蚀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范围在3.01%-22.87%之间.6、同对照裸地梨园相比,梨-早稻、梨-红薯、梨-花生三种间作方式均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但三种处理均导致了土壤全N、碱解N、全P、有效P的下降,仅仅有机质在梨-早稻的间作中表现为增加.7、三种间作处理使梨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鲜叶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梨-早稻模式提高最为明显.8、在梨园的短期经济效益上,四种处理以梨-早稻模式效果最为理想,产投比也较高,梨园当年的产投比达到0.958(未计算苗木成本在内).9、我们对实验的梨-早稻、梨-红薯、梨-花生、裸地梨园四种模式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了评价,其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962,0.709,0.625,0.520,在本实验中,梨-早稻模式是最好的一种间作模式,其次是梨-红薯、梨-花生,实际生产中以梨-花生经济效益优于梨-红薯,这一排序与生产实际情况稍有出入,这可能与我们重视果园水土保持功能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