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脊柱颈段生理曲度的年龄变化及临床意义
【6h】

脊柱颈段生理曲度的年龄变化及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主要实验仪器

1.3主要试验方法

1.3.1摄片方法

1.3.2测量方法

1.4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结果

第三章讨论

3.1脊柱颈段的解剖结构

3.1.1颈椎的解剖结构

3.1.2颈椎间的连结

3.1.3脊柱颈段生理曲度的形成

3.2脊柱颈段曲度的观察及测量

3.2.1摄片方法

3.2.2脊柱颈段曲度的测量

3.2.3测量方法的意义及可靠性评价

3.3脊柱颈段的年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3.1椎间盘年龄性变化的生物力学分析

3.3.2颈曲年龄性变化的形态学分析

3.3.3脊柱颈段年龄变化的临床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脊柱颈段生理曲度年龄变化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颈段的生理曲度随年龄的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脊柱颈段年龄性变化的解剖学资料。 方法:选择年龄10~60岁以上的健康志愿者共120例,所有观察对象临床上均无颈椎病症状,X线侧位片上均无颈椎病改变。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每组20人,男女各半,共分6组,1组为10~19岁(平均年龄为15.46±2.79岁),2组为20~29岁(平均年龄为25.10±2.47岁),3组为30~39岁(平均年龄为35.14±3.33岁),4组为40~49岁(平均年龄为45.21±2.62岁),5组为50~59岁(平均年龄为53.68±2.50岁),6组为60岁以上人群(平均年龄为68.75±7.84岁)。使用岛津500MA AX-Fast胃肠机,在透视状态下摄取标准颈椎侧位片(右侧立位,双肩下垂,头部后仰,以听鼻线平行于水平面为准,摄片范围上至枕外隆突下至第2胸椎),焦-片距为1050mm,应用电子数显卡尺(分辨率0.01mm,示值变动性0.01mm),通过测量各年龄段C1~C7的垂直距离、C2~C7各椎体(前缘、中间、后缘)之间的距离、颈椎曲度值(Borden测量法)及弧弦距至第7颈椎后下缘的垂直距离,观察各年龄段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 结果:通过测量可以看出脊柱颈段生理曲度值随着年龄的变化出现波动,以C4-5椎间隙为界,以上脊柱颈段曲度有逐渐减小变直的趋势;以下脊柱颈段曲度有逐渐增大加深的趋势。 结论:脊柱颈段生理颈曲与年龄存在相关性,但非线性相关;颈曲的变化主要是颈椎间隙随年龄变化的结果。

著录项

  • 作者

    李培莹;

  •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

  • 授予单位 青岛大学;
  • 学科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夏玉军;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322.71;
  • 关键词

    脊柱颈段; 生理曲度; 年龄性变化; 颈椎间隙;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