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椎体成形术和锥体后凸成形术的META分析及骨水泥注射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6h】

椎体成形术和锥体后凸成形术的META分析及骨水泥注射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第一部分: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治疗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VP与保守治疗在治疗骨折疏松性椎体骨折方面的疗效差异。
   [方法]
   检索从1987年1月到2011年3月在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上发表的比较椎体成形术和保守治疗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为:随机对照研究,半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以及前瞻性队列研究等循证医学证据Ⅱ级以上的文章。主要研究结果是:VAS评分,椎体高度(vertebral height),椎体后凸畸形度(Kyphosis rate),再骨折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致死率。
   [结果]
   15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椎体成形术组和保守治疗组的VAS评分基线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椎体成形术后1-3天、1-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直至1年,椎体成形术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术后2年时两组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成形术组椎体基线高度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而在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椎体成形术组的椎体高度却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椎体成形术组和保守治疗组的椎体后凸畸形度基线对比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术后6个月和1年,椎体成形术组的椎体后凸畸形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椎体成形术组和保守治疗组的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在术后2周,1.5个月,3个月,1年和2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成形术组和保守治疗组的致死率在术后6个月,1年和2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椎体成形术组的骨折相关致死率要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
   [结论]
   椎体成形术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保守治疗,椎体成形术可以达到立即止痛效果,且比保守治疗的优势至少可以维持1年。
   第二部分: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折疏松性椎体骨折方面的疗效差异。
   [方法]
   检索从1987年1月到2011年3月在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上发表的比较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为临床对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研究,半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回顾性队列研究等。主要研究结果是:VAS评分,椎体高度(vertebral height),椎体后凸畸形度(Kyphosis rate),再骨折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致死率。
   [结果]
   15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椎体成形术组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组的VAS评分基线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1-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直至2年,椎体成形术组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0.05)。椎体成形术组椎体基线高度与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椎体成形术椎体高度显著低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0.05)。椎体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度显著低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0.05)。椎体成形术组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组的椎体后凸角基线对比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角显著大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0.05)。椎体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度显著低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0.05)。在术后6月和术后1年,椎体成形术组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组的临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水泥总渗漏率:椎体成形术组的椎间盘骨水泥渗漏率,椎体旁骨水泥渗漏率和骨水泥总渗漏率同样显著高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0.05)。
   [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比椎体成形术更优越,止痛效果更好且能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纠正椎体后凸畸形同时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第三部分: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水泥注射技术的基础研究
   [目的]
   以人体标本为对象对骨水泥注射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进而找到骨水泥注射的最佳技术。
   [方法]
   利用同轴圆筒上旋式粘度计测定在0°,20°和37°情况下骨水泥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人体标本为实验对象,研究在不同时间灌注点灌注以及不同灌注速度下灌注,骨水泥出现渗漏时骨水泥所灌注量以及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情况,并同时研究注射过程灌注压力变化情况。比较采用骨水泥分次调制间断灌注技术,骨水泥,单次调制低温间断灌注技术和骨水泥单次调制单次灌注技术所灌注的骨水泥量之间的差异。
   [结果]
   在0°,20°和37°情况下骨水泥粘度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而且均有一个剧变期。但温度的降低明显减缓了骨水泥粘度的增加的过程,明显延长了骨水泥粘度剧变的时间。20°室温下,随着灌注时间点的增加,骨水泥所灌注量亦持续增加。在前6min内骨水泥注射量缓慢增加,而在7min20s时骨水泥注射量显著增加直到骨水泥因粘度过高无法注射。第7min20s是骨水泥粘度发生剧烈增加时的时间,以此时间点作为骨水泥开始灌注时间时,骨水泥所灌注量剧烈增加。而且随着时间的增加,骨水泥在椎体内的渗入越好,形状越规则。在恒定灌注速度情况下灌注压不是不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不断增加的。随着灌注速率的增加,骨水泥灌注压力也逐渐增大,骨水泥所灌注量持续减少。采用骨水泥分次调制间断灌注技术所灌注的骨水泥量为5.11±0.47ml,采用骨水泥单次调制单次灌注技术所灌注的骨水泥量为4.35±0.46ml,采用骨水泥单次调制低温间断灌注技术所灌注的骨水泥量为5.1±0.50ml。采用骨水泥分次调制间断灌注技术与骨水泥单次调制低温间断灌注技术所灌注的骨水泥量无明显差异且两者均显著优于骨水泥单次调制单次灌注技术。
   [结论]
   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注射应使用适时低压缓慢分次灌注技术,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第四部分: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注射技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比较采用骨水泥适时低压缓慢分次灌注技术与传统的单次灌注技术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差异。
   [方法]
   从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23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患者,按手术采用骨水泥适时低压缓慢分次灌注技术或传统的单次灌注技术分为分次灌注组和传统灌注组。分次灌注组共129例患者,160个手术椎体,传统灌注组共105例患者,128个手术椎体。比较术后1周内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临床疗效(VAS评分和ODI指数)、影像学表现(伤椎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和后凸角)以及并发症差异。
   [结果]
   分次灌注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5.3±12.2m个月。传统灌注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7±11.5个月。分次灌注组术前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伤椎椎体后凸角分别为7.8±1.3,77.3±5.9,(61.5±5.7)%和17.90±7.80,术后为3.3±1.6,43.5±7,9,(85.5±3.2)%和9.50±5.50,末次随访为2.1±1.9,39.7±9.7,(84.6±2.9)%和10.50±7.50;传统灌注组术前术前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伤椎椎体后凸角分别为7.5±1.6,75.3±7.2,(63.9±6.5)%和18.30±8.50,术后为3.2±2.1和10.20±5.90,41.9±8.3,(83.9±5.3)%,末次随访为2.3±2.5,38.7±10.9,(83.1±6.2)%和8.70±6.50,手术前后患者的所有这些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差异均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灌注组和传统灌注组间在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伤椎椎体后凸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灌注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总渗漏率2.3%。传统灌注组患者中有8例发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率为7.6%。分次灌注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传统灌注组的骨水泥渗漏率(P<0.05)。随访过程中两组的再骨折率分别为7.8%和7.6%,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相比于传统骨水泥灌注技术,使用骨水泥适时低压缓慢分次灌注技术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而且骨水泥渗漏率更低,安全性更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