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株潭生态景观规划分析与研究
【6h】

长株潭生态景观规划分析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内容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发展

1.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理论

2.1相关概念

2.2生态景观规划的理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3.1研究区概况

3.2数据处理

第4章 研究区生态景观格局分析

4.1研究区景观类型时空变化分析

4.2研究区景观类型转换矩阵分析

4.3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变化分析

4.4小结

第5章 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1自然因素分析

5.2人口因素分析

5.3区位因素分析

5.4政策因素分析

5.5经济因素分析

5.6小结

第6章 研究区生态景观优化目标及规划策略

6.1研究区生态景观格局优化目标

6.2研究区生态景观格局优化原则

6.3研究区生态景观格局优化方法

6.4研究区景观生态规划对策

6.5小结

结论

总结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可避免的扰乱区域生态景观安全,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城镇化建设的引导区,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验区,其区域城镇化建设逐年加快,必然会导致土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景观生态学日趋成熟和完善以及RS和GIS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土地景观格局研究已成为景观生态学、土地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对进行生态景观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应用RS和GIS技术,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1990年、2000年、2006年和2014年四期遥感数据进行解释分析,研究了该区土地景观类型数量变化及变化动态度情况,同时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及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株潭研究区1990-2014年24年间的土地景观类型变化、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长株潭生态景观规划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区景观结构和景观类型动态变化分析。利用1990、2000、2006和2014年四期的遥感解释数据,借助动态变化度和转换矩阵等模型,分析了长株潭研究区1990-2000年、2000-2006年、2006-2014年及1990-2014年四个时间段的景观类型利用变化情况,探讨了四个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⑵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借助 ArcGIS软件和Fragstats软件,利用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均匀度和斑块特征等指数对长株潭研究区1990、2000、2006和2014年四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规律。⑶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在分析长株潭研究区景观结构及景观格局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人口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入手,对长株潭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⑷研究区生态景观规划分析与研究。在分析景观类型动态变化规律、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及景观格局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长株潭研究区生态景观规划的相关对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