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6h】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脑血管病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之高,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危险因素的研究是当前脑血管病防治的重要领域。从分子水平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发现和鉴别缺血性脑血管病易感基因,有助于识别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更加积极的防治策略。凝血和纤溶异常是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作为纤溶系统主要抑制物,其血浆水平反映了机体的纤溶功能。一些研究指出其与血栓性疾病过程中血栓形成有重要关系。如果编码此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将引起相应的血浆水平的升高或降低,从而发生纤溶异常。目前报道的PAI-1多态位点较多,尤以6754G/5G多态性多见。由于PAI-1抗原活性受遗传与环境等因素的显著影响,目前关于PAI-1基因突变与ICVD关系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且缺少大样本实验,本研究通过分析ICVD患者和对照组PAI-1基因多态性,了解它们在中国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ICVD的关系,旨在从遗传学角度探讨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从分子水平揭示其发生机制,便于及早发现ICVD的危险人群,从而为其防治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病例组选取ICVD患者408例,来源于2006年12月至2008年7月河南省二甲以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20例,女性188例,平均年龄59.4±11.6岁。ICVD的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WHO确定的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以上各组除外栓塞、低血容量、感染所致的脑梗塞。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其他住院个体及门诊健康体检者418例,其中男226例,女192例,平均年龄57.8±11.1岁。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有心脑血管病史者。本研究人群均为河南地区汉族人,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两组均排除癫痫、肿瘤以及肝、肾功能不全、接受器官移植、严重营养不良等疾患者。取外周抗凝静脉血3ml,标准的酚-氯仿法提取人白细胞基因组DNA。设计引物,PAI-16754G/5G位点采用ASP法扩增;-844G/A位点采用PCR-RFLP技术。扩增或酶切产物在2.0%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紫外凝胶成像仪上检测结果并拍照分析。所有实验数据在SPSS13.0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基因型频率采用计数法,x~2检验检测观察到的基因型是否符合遗传平衡。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用x~2检验。以α=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结果:1.PAI-1基因6754G/5G、-844G/A基因多态性在河南汉族人群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2.河南汉族人群PAI-1基因6754G/5G、-844G/A位点突变率与其他地区和种族人群存在差异。3.河南汉族人群PAI-1基因6754G/5G、-844G/A多态性分布在ICVD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1河南汉族人群存在PAI-1基因6754G/5G和-844G/A两种多态,其突变频率和基因型分布与其他地区和种族人群存在差异。2 PAI-1基因6754G/5G多态、-844G/A多态可能不是河南汉族人群ICVD的遗传风险因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