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东长坑——横江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理研究
【6h】

广东长坑——横江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研究区地理位置和地貌概况

1.3研究区矿床成因或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1.4论文研究方案

1.5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6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区域地壳演化和地质构造

2.1区域地壳演化特征

2.2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主要构造

小结:

第3章研究区构造地质特征及矿产分布

3.1地层

3.2地质构造

3.3花岗岩

3.4矿床(点)分布及地质特征

小结

第4章长坑金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4.1矿床地质

4.2金、银矿体包裹体温度研究

4.3长坑矿床的成矿元素分带

4.4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4.5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小结

第5章横江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5.1矿区地质概况与矿床地质特征

5.2成矿元素分带特征

5.3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5.4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5.5包裹体测温

小结

第6章茶山多金属矿床成矿分带特征

6.1矿区地质特征

6.2成矿元素分带

小结

第7章长坑—横江矿田成矿机理

7.1研究区区域成矿分带

7.2背斜(隆起区)与花岗岩

7.3研究区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机理

7.4对矿床氧同位素变化规律的认识

7.5对矿床硫同位素变化规律的认识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的新突破取决于深部隐伏矿床的发现,而深部隐伏矿床发现,则取决于成矿理论的突破和技术手段的发展,前者是战略性的,后者是战术性的。华南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发生与大规模花岗岩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相关。花岗岩的“原地重熔一壳内对流”理论,已系统阐述了陆壳大规模熔融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系。本文是根据这一理论,选择广东的长坑一横江矿田为靶区,研究中生代的构造岩浆作用与该区金、银、铜、铅、锌等矿床形成的关系,以及成矿过程中的元素沉淀析出规律和氧、硫同位素的演化规律等,并在原地重熔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长坑--横江矿田成矿模型,使该区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方面的资料显得甚为和谐。本项研究所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研究区所处的粤中拗陷实质是中生代花岗岩层上的残留顶盖。拗陷中的晚古生代地层的褶皱、断裂均发生于中生代,因而产于断裂中的各类金属矿床,包括研究区内的所有矿床(点)也主要形成与中生代; 2.研究区中部的南蓬山复背斜(隆起区)和南部的笔架山复背斜(隆起区)是区内的两个成矿分带中心;横江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和茶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分别位于两个复背斜的核部;自背斜核部的铜铅锌矿带向外,依次为铅锌矿带和金银矿带,显示自复背斜(隆起区)核部向外,成矿元素有Cu→Zn→Pb→Ag→Au的分带规律; 3.区内的三个主要矿床,即长坑金银矿床以及横江、茶山多金属矿床内的成矿元素分带,从矿体下部向上,成矿元素的最大富集区间也表现为Cu→Zn→Pb→Ag→Au的分带规律; 4.区内有两处中生代花岗岩,其一位于笔架山复背斜核部,地表已经出露;其二位于南蓬山复背斜核部下方,为隐伏花岗岩体。“岩体”(重熔界面凸起部位)与成矿元素分带中心的吻合,显示本区上述矿床的成矿物质是来自花岗岩,因而均属于花岗岩岩浆热液矿床; 5.对长坑、横江两矿进行的系统氧、硫同位素测试结果,均表明自矿体下部向上和自矿体向两侧围岩,氧、硫同位素成规律性变化。这一发现验证了原地重熔说对成矿过程中氧、硫同位素演化规律的认识,即矿床的氧、硫同位素组成,主要是反映成矿系统内部的物质演化而不是矿床的物质来源。 简而言之,本研究揭示了长坑—横江地区已知的各种内生矿床(点),均围绕南蓬山和笔架山两个复背斜核部呈环带状分布,且自复背斜核部向外、以及在代表性矿床中自深部向浅部,呈现出Cu→Zn→Pb→Ag→Au的分带规律,与花岗岩的“原地重熔理论”阐明的重熔界面上方盖层中的元素分带规律一致。矿床自下而上成矿元素的规律性分带,氧、硫同位素组成的有序变化和成矿温度的逐渐降低以及围岩蚀变的逐渐减弱等,均指示成矿流体是来自深部花岗岩的热液流体,各矿床的形成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