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心理社会因素与HIV阳性者情绪障碍及高危行为关联性的研究
【6h】

心理社会因素与HIV阳性者情绪障碍及高危行为关联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前言

1.国内外HIV阳性者心理障碍的流行现状

2.国内外HIV阳性者高危行为的流行现状

3.应激作用与阳性者应激反应的理论机制

4.国内外阳性者应激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5.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资料收集

3.重要指标的定义

4.资料统计分析

第3章结果

1.HIV阳性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2.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情况

3.250HIV阳性者抑郁、焦虑状况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对它们的影响

4.各种高危行为的发生情况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对高危行为的影响

第4章讨论

1.AIDS阳性者情绪障碍及高危行为的流行状况

2.各种心理社会因素

3.心理社会因素对AIDS阳性者情绪障碍的影响

4.心理社会因素与AIDS阳性者高危行为的关联

5.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5章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的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到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55万-85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8万-9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0.04%-0.07%)。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4万-6万)人,因艾滋病死亡2万(1.5万-2.5万)人。AIDS是一种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法根治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它除了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外,还会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引起不良的应激反应,从而给AIDS感染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伤害。 AIDS感染者的管理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对HIV检测阳性后的告知率及提供医学咨询,已被证明是防止AIDS传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有效降低阳性者的高危行为发生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阳性者在获知感染HIV后继续发生高危行为,造成对他人的传播及自身再次感染新的病毒株。并且,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改善,一方面阳性者的生存寿命得到延长,另一方面通过阳性者发生高危行为传播AIDS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探讨阳性者情绪障碍、高危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措施,遏制AIDS的蔓延,已成为当前AIDS与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 本研究旨在将应激理论应用于AIDS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应用到AIDS阳性者中,以既往HIV阳性者为研究对象,以该人群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与HIV阳性者的不良应激反应为研究内容,探讨心理社会因素与阳性者情绪障碍和危险行为的联系,为制定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和广州市AIDS监测哨点,简单抽取250例确诊的HIV阳性者,对他们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吸毒情况、性行为情况、社会支持、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和对AIDS的认知情况等。 结果: 1.心理障碍和高危行为的流行状况 HIV阳性者焦虑得分均数为45.28(SD=11.36),抑郁得分均数为21.79(SD=11.36);文化程度较低者的焦虑、抑郁均数较高;月均收入较低者的焦虑、抑郁均数较高(P<0.05)。86例静脉吸毒者中,32.56%(28/86)的阳性者最近3个月内仍有注射毒品行为,平均为36.61次/月,最多达160次/月;其中,有时与别人共用针具的占25.00%(7/28),每次都与别人共用针具的占3.57%(1/28);有时与别人共用一瓶水洗针或棉球容器溶解过滤毒品的占35.71%(12/28),每次都与别人共用一瓶水洗针或棉球容器溶解过滤毒品的占7.14%(2/28);与获知感染HIV前相比,有不少吸毒者的吸毒频率(33.33%)、共用针具频率(40.74%)及共用一瓶水洗针或棉球容器频率(62.96%)均无降低。对阳性者性行为的研究表明,超过半数(62.71%)阳性者最近3个月内性行为活跃,平均4.97次/月,最多达30次/月;多性伴(15.54%)、性生活中不使用安全套或有时不使用安全套(46.63%)等多种不安全性行为普遍存在;与获知感染HIV前相比,性行为频率未降低者占28.77%;安全套使用频率未增加者占32.44%;性伴数未减少者占53.38%,甚至有7(4.73%)人的性伴数比获知感染前更多。 2.心理社会因素对心理障碍、高危行为的影响 控制性别、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发现,AIDS相关心理压力与调查对象的抑郁、焦虑情绪显著关联,分别解释了抑郁、焦虑情绪总变异的54.1%和41.2%。其中社会压力、情绪/生存压力越大,抑郁、焦虑情绪越严重;客观压力仅与焦虑情绪呈显著正相关(P<0.05);威胁是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B=0.182); 客观支持的增加可减轻阳性者的抑郁情绪(B=-0.670);解决问题作为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可有效缓解病人的抑郁、焦虑情绪,而自责则与两种情绪障碍显著正相关(P<0.05)。另外,本研究还显示,与月均收入<300元者相比,月均收入介于300~1999元者的焦虑情绪显著下降(B=-2.698),但月均收入>2000元与收入<300元者的焦虑得分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多重回归分析显示,社会压力和情绪/生存压力分别与安全套的使用频率和感染HIV后安全套使用频率的变化有关(P<0.05),其中,社会压力较大者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较低(B=-0.076),情绪/生存压力较大者获知感染后安全套的使用频率降低(B=-0.101);采用逃避和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分别与安全套的使用频率和感染后安全套使用频率的变化有关(P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