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6h】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引 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文献综述

1.3概念界定

1.3.1社会主义新农村

1.3.2农村发展资金

1.3.3农村信用社

1.4理论依据

第二章农村信用社历史沿革

2.1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沿革

2.1.1中国农村信用社组织的"萌芽"阶段

2.1.2农村信用社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

2.1.3农村信用社的"冷遇"阶段

2.1.4改革开放后农村信用社"复兴"阶段

2.2中国农村信用社现状

2.2.1资产规模、资产质量

2.2.2产权制度改革

第三章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状况及特点

3.1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现状

3.1.1资产负债规模

3.1.2存贷款业务以及风险抵御能力

3.1.3服务水平

3.1.4经营效益

3.2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商业化改革与支农职能冲突

3.2.2产权模式取向选择

3.2.3省级政府管理职责的明析

3.2.4功能性缺失

第四章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4.1建立多种产权形式政策机制

4.2优化发展环境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

4.3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支持力度

4.4加强农村信用社市场环境建设

4.5构建国家和地方分级监管体系

4.6取消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性政策

后 记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发展资金支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发展,都离不开现代金融组织强有力的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次我国农村的深层体制改革,也是我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要求,因此,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包括农村发展资金供给制度在内的农村体制改革,这是为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提供保障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农村社会发展资金支持不足,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解决农村金融支持不足问题,正是涉及到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农村金融体制全面改革,所以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问题也是在为我国未来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有效思路。 目前,在农村正规发展资金供给中,农村信用社是绝对的主导力量。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导向,在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资金支持中起重要作用,为我国基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以后,由于我国农村存在的发展资金问题,农村信用社的地位与作用再次体现了出来。所以解决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问题,不仅仅对解决我国农村基层的发展资金支持不足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3年以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每年涉农贷款投放额都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投放总量的90%以上,2007支持农户267万户,农户贷款投放覆盖面达到70%,户均贷款额达到1.17万元,较省联社成立之初增长63%,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是名符其实的农村发展资金供给主力军,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金融桥梁和纽带。 虽然近些年来在我国推行实施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中小型农村金融组织对推动新农村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但认真研究目前作为农村发展资金供给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是进一步探讨如何发挥好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会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更直接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主要应用结构功能理论、交换理论、风险理论等社会学理论,以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定量分析等方式方法,对农村信用社历史沿革、发展和现状,主要对吉林省农村信用社2003年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作用、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全方位分析,提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商业化改革和支农问题; 二是农村信用社产权模式改革问题; 三是省级政府行业管理问题; 四是功能性缺失问题。 并在社会学视角下提出建立多产权模式政策机制、改善创新农村信用社内外部环境、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等相应解决对策和建议。 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延革,历次改革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重点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运用大量数据阐述分析了2003年以来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存在问题,对下阶段改革提出建议,以求构成为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有益借鉴。 由于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仅仅依靠目前的社会学理论很难全面准确解释相关问题,因此,本文也借助了较多其他学科的有益成果,特别是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理论,以求完善社会学理论在余融组织中的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