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11年东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
【6h】

2011年东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浮游植物简介

1.1.1 浮游植物概念、种类组成及粒级结构

1.1.2 浮游植物研究背景

1.1.3 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1.1.4 浮游植物定量研究方法-Uterm?hl方法简介

1.2 东海海域概况

1.2.1 东海自然概况

1.2.2 东海的环流概况

1.2.3 东海的营养盐概况

1.2.4 东海长江口低氧区概况

1.3 东海浮游植物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航次信息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3 数据处理

3 春季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群集

3.1 调查区环境特征

3.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3.3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

3.4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垂直分布

3.5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断面分布

3.6 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

3.7 群落多样性的平面分布

3.8 小结

4 夏季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群集

4.1 调查区环境特征

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4.3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

4.4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垂直分布

4.5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断面分布

4.6 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

4.7 群落多样性的平面分布

4.8 小结

5 秋季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群集

5.1 调查区环境特征

5.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5.3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

5.4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垂直分布

5.5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断面分布

5.6 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

5.7 群落多样性的平面分布

5.8 小结

6 讨论

6.1 浮游植物群集的季节变化

6.1.1 物种组成的季节变化

6.1.2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季节变化

6.1.3 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6.1.4 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

6.2 低氧区与非低氧区浮游植物的比较

6.3 与历史资料的比较

6.4 浮游植物群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4.1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6.4.2 浮游植物优势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7 结论

8 展望

参考文献

1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于2011年5月-11月对东海海域(25°00’~33°30'N,120°00’~127°30'E)进行了3次综合性调查,应用国际通用Uterm(o)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为研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长时间尺度的变化提供基础资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东海海域2011年的3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4门74属248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硅藻门161种,甲藻门81种),此外还检出少量金藻和蓝藻物种。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以广温种和广布种为主,暖水种和大洋种偶有出现。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在春季最高(193种),夏季次之(161种),秋季最低(122种)。
  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时空变化明显。丰度高值出现在夏季,丰度均值高达85.002×103个/L,春季次之(66.937×103个/L),秋季总体较低,均值仅为5.811×103个/L。调查期间在春季和夏季的个别站位分别发现了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水华。在水平方向上,春、夏两季表层浮游植物丰度随离岸距离的增加逐步下降,高值出现于近岸水域;秋季则是在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出现高值,随离岸距离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增加。在垂直方向上,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值出现于表层水体,都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渐渐减小的趋势;而在秋季细胞丰度分布比较均匀,随水深变化不明显。
  调查期间优势种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优势物种主要是具齿原甲藻、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骨条藻(Skeletonema sp.)、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等;夏季主要是中肋骨条藻、海链藻、角毛藻(Chaetoceros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具槽帕拉藻等;秋季主要是具槽帕拉藻、圆筛藻、柔弱伪菱形藻、菱形藻(Nitzschia sp.)和海链藻等。其中具槽帕拉藻为3次调查共有优势物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从春季的甲藻(具齿原甲藻、微小原甲藻等)为主,硅藻(柔弱伪菱形藻、骨条藻等)为辅;演替至夏季的硅藻(中肋骨条藻、海链藻等)为主,甲藻(主要是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为辅,到秋季进一步演替为硅藻(具槽帕拉藻、圆筛藻、柔弱伪菱形藻等)为主,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ltii)为辅。
  各季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存在明显昼夜动态变化。春、夏季上层水体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昼夜变化较剧烈,下层水体相对平缓;秋季D3站位表层和J1站位底层细胞丰度昼夜变化较剧烈,其余水层细胞丰度昼夜波动不明显。
  各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的变化规律都是在秋季最高(H'=2.500,J=0.692),春季次之,夏季最低(H'=1.687,J=0.583)。其平面分布基本与细胞丰度的分布呈镶嵌分布,即细胞丰度较高的区域多样性指数较低。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在不同季节浮游植物总丰度与磷酸盐都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其它环境因子的关系在不同季节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主要优势物种细胞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变化较大,这与优势物种的生态习性有关,同时也与调查海域复杂多变的环境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