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去除下颌骨外板及贴附植骨在颅颌面外科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6h】

去除下颌骨外板及贴附植骨在颅颌面外科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去除下颌骨外板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及颅面部贴附骨移植的研究进展

一、去除下颌骨外板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

二、颅面部贴附骨移植的研究进展

三、总结

第二部分去除下颌骨外板及贴附植骨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及前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附图(四)

第三部分去除下颌骨外板及贴附植骨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适应症

二.术前检查

三.手术方法

四.临床资料

五.结果

六.典型病例

七.讨论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附图(四)

附图(五)

附图(六)

附图(七)

附图(八)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去除下颌骨外板矫治面下部的宽大或不对称,以及做为自体植骨骨源的方法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多,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本文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有关下颌骨外板及贴附植骨的关键与热点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动物实验:8-12月龄成年小香猪8头,分别截取自角区至颏孔后0.5cm的一侧下颌骨外板及部分颅顶部外板,将下颌骨外板与颅骨外板修整成相同大小(约25×10×2mm<'3>),用排水法测量体积后将两骨块贴附植于鼻拱部两侧,随机挑选2只动物,于术后12周处死,取下颌骨外板及颅骨外板贴附植骨区、供区各1.5×0.5 cm<'2>大小骨质标本行组织学(HE染色、扫描电镜、VEGF免疫组化)检查,另6只动物术后24周处死,用印模材料于移植骨部位取模并翻制骨块模型后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自颏孔后每隔1 cm垂直于下颌骨下缘截开下颌骨体部,取4个平面以下颌神经管为中心,测量下颌骨外板厚度进行自身双侧对照;截取下颌骨去外板侧及正常对照侧各3.5×1.5cm<'2>大小下颌骨角区部位全层骨板,行生物力学分析;取两种移植骨贴附植骨区、供区各1.5×0.5cm<'2>大小骨质标本行组织学(HE染色、扫描电镜、VEGF免疫组化)检查。 结果:1.下颌骨外板贴附移植后在骨吸收及组织学的超微结构变化均与颅骨外板无显著差异,论证了下颌骨外板是颅面部贴附植骨良好的自体骨源。2.下颌骨外板去除后24周组织学达到完全再生修复,角区生物力学强度与对照侧无显著差异,体部再生外板骨质变薄,角区可见增生骨结节,在成年动物去除下颌骨外板后仍发现有偏颌现象发生。临床应用研究:去除下颌骨外板(及)颅面部植骨患者52例。对去除下颌骨外板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下颌骨厚度与骨质再生情况及不同部位贴附移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移植骨体积变化情况应用CT数据配准分割技术进行直观的观察与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下颌骨外板去除后半年局部可见明显凹陷,以外斜线部位最为明显,术后即刻比术前平均凹陷5.85±1.41mm,术后即刻比术后半年平均凹陷2.30±1.01mm,术后半年比术前平均凹陷3.64±1.67mm;术后半年下颌骨整体体积缩小量平均1.7±0.5%,去外板区域局部体积缩小量平均55±9%。(2)下颌骨外板去除术后半年骨质再生情况,与术后即刻相比,该区域有84.6±7.3%属新生骨,差值彩虹图显示增生的部位主要是在角区。(3)下颌骨外板贴附移植于下颌部位术后半年体积缩小平均20.8±7.2%,差值分析显示吸收的主要部位为靠近下颌骨下缘及下颌骨后缘;植于上颌前部体积缩小平均11.2±2.3%,两部位移植骨体积吸收率有显著差异(P=0.03<0.05)。 结论:去除下颌骨外板后局部新骨再生,组织学结构可达到完全修复,形态学上局部凹陷,下颌骨厚度变薄,但对生物力学强度的影响不大,下颌骨外板贴附移植后总体吸收率与颅骨外板无显著差异,移植骨愈合改建过程与颅骨外板相似,但植于不同部位的吸收率不同,结论支持下颌骨外板做为美容整形及颅面部植骨的自体骨源的临床应用,对吸收率的量化可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但实验与临床研究中下颌骨外板贴附移植后不同部位的吸收率结果的不完全一致尚需进一步改进实验条件并加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