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变化及咬肌再附着的研究
【6h】

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变化及咬肌再附着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下颌角肥大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Ⅰ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变化的研究

一、山羊下颌骨截骨术后咬肌变化的实验研究

二、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厚度变化的研究

三、利用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变化的研究

实验Ⅱ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再附着的实验研究

一、山羊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再附着的组织学研究

二、山羊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再附着过程中胶原纤维变化的研究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一

图片资料二

图片资料三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前,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已成为颅颌面外科的热点和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下颌角肥大患者往往同时存在骨性肥大和肌性肥大,下颌角截骨手术是否需要同时去除部分咬肌目前仍有争议,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的形态功能变化及其再附着过程尚不十分明确,对咬肌形态的三维重建及动态观察尚缺乏理想的影像学技术。本文观察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的形态功能变化及咬肌再附着过程,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指导。 方法:1.以10只成年山羊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入A、B两组。A组:行单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B组:行单侧下颌骨嚼肌剥离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月、2月、3月、6月测量各组咬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肌小节长度。2.采用超声成像技术对10名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患者进行双侧咬肌厚度测定,测量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于患者下颌处于牙尖交错位及最大紧咬位时分别在三个不同平面(A平面:口角与耳垂连线所在平面;B、C平面分别为与A平面平行,跨度为1cm的上下两平面)测量咬肌的最大厚度及紧咬位时咬肌收缩幅度。3.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对10名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患者行双侧咬肌形态及功能观察,观察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分别于患者下颌处于牙尖交错位、最大张口位、最大前伸位及最大紧咬位时对咬肌进行三维重建和体积测量,并对张闭口过程中咬肌最厚处横断面进行动态观察,分析该横截面横纵径的变化幅度。4.以16只成年山羊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入四组。A组:行单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B组:行单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咬肌部分切除术;C组:行单侧下颌骨嚼肌剥离术;D组:行单侧下颌骨外板取出术。分别于术后1月、2月、3月、6月于各组咬肌再附着区行组织学观察及骨膜厚度测量。5.以16只成年山羊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入四组。A组:行单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B组:行单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咬肌部分切除术;C组:行单侧下颌骨嚼肌剥离术;D组:行单侧下颌骨外板取出术。分别于术后1月、2月、3月、6月观察各组咬肌再附着过程中胶原纤维分型及比例的变化过程。 结果:1.山羊咬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肌小节长度测量:(1)山羊下颌角截骨组术后1月、2月、3月及6月咬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咬肌剥离组术后1月时咬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2月、3月及6月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2)山羊下颌角截骨组术后1周、1月、2月咬肌肌小节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月时肌小节长度恢复正常;山羊咬肌剥离组术后1周及术后1月时咬肌肌小节长度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2月时肌小节长度恢复正常。2.咬肌厚度测量:(1)术后6个月在放松及咬紧状态下,B平面和A平面咬肌厚度与术前相比均变化不明显;C平面咬肌厚度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6个月时三个平面咬肌紧咬时收缩幅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咬肌三维重建及体积测量:(1)重建的咬肌三维图像显示截骨术后半年下颌处于不同姿势位时咬肌大体形态与术前一致,但咬肌纵向长度变短,角区咬肌呈圆弧形,且较术前明显变薄;(2)术前咬肌体积平均值为25.480±7.113cm<'3>,术后6个月时咬肌体积平均值为18.222±3.028cm<'3>,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3)动态图像显示截骨术后半年张闭口过程中咬肌形态变化与术前基本一致。术后半年张闭口过程中咬肌最厚处横截面横纵径的变化幅度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4.咬肌再附着的组织学观察:术后3个月前,各实验组界面愈合有一定差别,恢复程度依次为咬肌剥离组,去下颌骨外板组,去下颌角组,去下颌角及咬肌组,术后3个月后各实验组肌骨界面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术后6月各组肌-骨界面结构类似于正常咬肌附着。骨膜厚度测量结果,咬肌剥离组在术后2月时基本恢复正常厚度,其余实验组在术后6月时恢复正常厚度。5.再附着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变化:术后1月,与对照组相比,去角组、去角及咬肌组Ⅰ、Ⅲ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咬肌剥离组与去外板组Ⅰ、Ⅲ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3、6月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去角组、去角及咬肌组、去外板组Ⅰ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逐渐增多,Ⅲ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逐渐减少。 结论:1.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萎缩部位主要位于角区,截骨术对咬肌功能并无明显影响,对于轻中度下颌角咬肌肥大者,无需去除部分咬肌,既可达到术后美容效果,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应用实时三维超声重建咬肌及观察咬肌活动方便快捷,对人体无损伤,利于重复,是一种观察测量咬肌的新方法。3.下颌角截骨术后2个月咬肌-下颌骨附着初步重建,术后6个月肌骨再附着界面Ⅰ、Ⅲ型胶原纤维所占比例及排列结构基本恢复正常,咬肌与下颌骨建立牢固附着,说明下颌角截骨术后2月后,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的咀嚼活动及其它口腔活动。

著录项

  • 作者

    李敏;

  •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学科 外科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归来,张智勇;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782.23;
  • 关键词

    下颌角肥大; 截骨术; 咬肌三维重建; 下颌骨; 肥大矫治术; 颌面部外科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