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一种基于COM+的中间件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6h】

一种基于COM+的中间件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浙江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浙江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1.2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3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1.4本文的内容及编排

第二章一种基于COM+的中间件平台的总体设计

2.1 COM、DCOM、COM+简介

2.1.1 COM简介

2.1.2 DCOM和MTS简介

2.1.3 COM+简介

2.2三种主流的组件技术及本课题的选择

2.3平台的总体设计

2.4平台的主要部件、功能

2.5技术路线

第三章一种基于COM+的中间件平台的详细设计

3.1制定适用于ProBase平台的高效数据交换格式

3.3.1ADO简介

3.3.2封装记录集对象

3.2数据交换区的设计

3.2.1工业流水线

3.2.2基于工业流水线思路设计的数据交换区

3.2.3STL简介

3.3ProBase平台下的业务组件接口形式的统一设计

3.4ProBase平台对外接口的设计

3.4.1UML简介

3.4.2设计ProBase平台的统一访问接口

3.4.3数据交换区与PPAS的区别

3.5业务逻辑可配置式服务的设计

3.5.1XML简介

3.5.2业务逻辑可配置式的脚本文件的格式设计

3.6ProBase平台引擎的设计

3.6.1工作流引擎简介

3.6.2ProBase平台引擎的工作流程

3.6.3业务组件交互问题

3.7本章小结

第四章一种基于COM+的中间件平台的实现

4.1 ATL简介

4.2ProBase平台的数据交换格式—PPA的实现

4.2.1方法InitO的实现

4.2.2属性Name的实现

4.2.3属性DataObject的实现

4.3ProBase平台的数据交换区—PPAS的实现

4.3.1支持PPA对象存取的PPAS的实现

4.3.2支持PPA和数据库连接对象存取的PPAS的实现

4.3.3PPAS可分布传输的实现

4.4ProBase平台的业务组件标准的实现

4.4.1方法RunO的实现

4.5ProBase平台引擎的实现

4.5.1方法ScheduleO的实现

4.6ProBase平台对外接口的实现

4.6.1方法RequestO的实现

4.7本章小结

第五章基于本中间件平台的三层架构软件的开发

5.1基于ProBase平台的系统分析、设计

5.2基于ProBase平台的业务组件的开发

5.3基于ProBase平台的客户端程序的开发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 ProBase平台优点、创新点总结

6.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组件ProPPA的IPersistStream接口和IMarshal接口的源程序

组件ProCore的源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软件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集成性的提高是软件工程中的难题,同时也是软件业内一直在改进和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极具研究和应用价值。传统基于COM+的三层架构开发模式虽然使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得以提高,但还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类软件在客户化、维护、升级、集成等企业级应用困难。 本文以实现三层架构中层与层之间的松耦合为出发点,将中间件平台技术引入传统的三层架构,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COM+技术的中间件平台,为业务逻辑的定义、实现与运行提供了统一的规范和环境,为复杂应用软件提供集成框架,同时支持统一数据访问、灵活实现业务处理过程,为三层架构软件的开发、运行提供了支撑环境。基于本平台开发出来的三层架构软件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集成性大大超过了传统的三层架构软件。 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1.对COM+组件技术、中间件技术、分布式计算、工作流技术、业务逻辑可配置技术、XML、UML等相关技术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国内比较著名的、用于改进三层架构开发模式的中间件平台,如:东软VP平台、用友UAP平台等做了广泛调研。 2.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COM+技术的中间件平台。采用封装后的记录集对象作为平台内部的高效数据交换格式;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的基于工业流水线思路的自定义对象容器作为平台内部数据交换区,统一管理数据交换格式和数据库连接对象;采用自定义列集技术实现了数据交换区对象的可分布式高效传输功能;实现了一种灵活的业务逻辑可配置式脚本服务;平台内部实现了一个工作流引擎。 3.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本中间件平台的三层架构开发模式、规范,统一了业务组件的接口和平台对外接口,解决了组件交互难的问题,有效降低了层与层之间、组件与组件之间的耦合度,使三层架构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变得容易。 4.基于本平台设计、开发了一段业务逻辑处理过程,与传统的基于COM+的三层架构开发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验证了本平台的有效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