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研究——以浙江为例
【6h】

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研究——以浙江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而今,就业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世界性难题。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1978年浙江人均GDP仅331元,居全国第16位;而2008年,浙江人均GDP达4.22万元,在国内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三市。与此同时,浙江就业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浙江省从业人员为1794.96万人,到2008年,全省从业人员已达3486.53万人。但是,浙江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情况,1978-2008年全省GDP的年均增速达13.2%,但就业增长滞后的情况依然存在。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浙江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又给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因此,以浙江为例,来分析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两者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从而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对浙江经济在充分就业的同时,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相关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浙江为例,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协调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差分法和回归分析,测算出浙江1979-2007年的就业弹性;然后主要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演变与体制变革这三个角度,对浙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借鉴发达国家扩大就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浙江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互动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①浙江在1979-2007年期间,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非一致的现象,其中1979-1990年为浙江高经济增长高就业模式,1991-2007年为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模式;②从短期来看,在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广义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确实以减少就业为主,但进入二十一世纪,技术的进步为劳动者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因此,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有促进作用;③浙江就业结构演变滞后于产业结构,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具有就业吸纳能力,且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开始趋于平缓,第三产业对就业带动作用还有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已经达到饱和开始排斥劳动力,而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对就业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及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批发和零售业;④制度的变迁使得浙江民营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在城镇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对就业贡献最大,在乡村中,乡镇企业对就业贡献最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