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家庭碳排放核算、预算与碳排放权配置研究
【6h】

家庭碳排放核算、预算与碳排放权配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家庭碳排放问题

1.2.2 家庭碳排放的研究方法

1.2.3 家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1.3 论文思路与框架

1.3.1 论文思路

1.3.2 论文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

2.1.1 低碳经济

2.1.2 公共物品理论

2.1.3 产权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碳核算

2.2.2 碳预算

3 家庭碳核算

3.1 核算范围

3.1.1 碳源/碳汇

3.1.2 碳源核算范围

3.1.3 本文核算范围

3.2 核算方法及应用

3.2.1 核算方法

3.2.2 核算应用

3.3 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4 家庭碳预算

4.1 预算方法

4.2 基准线设置

4.2.2 基于公共资源均等化的基准线

4.2.3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基准线

4.3 实践意义

5 家庭碳排放权配置与低碳策略选择

5.1 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碳排放初始分配方法

5.1.1 生存型阶段的家庭碳排放权配置

5.1.2 发展型阶段的家庭碳排放权配置

5.1.3 享受型阶段的家庭碳排放权配置

5.2 家庭碳排放权配置路径

5.2.1 预算内与超预算

5.2.3 家庭碳交易是市场化的减碳路径

5.3 建立低碳家庭的评价与奖励制度

5.3.1 探索回购家庭减碳部分的配置的政策

5.3.2 制定奖励低碳家庭的减碳贡献的政策

5.3.3 构建阶梯式家庭超预算碳排放的征税政策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应对气候变暖,控制碳排放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挑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家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快速增长,不容忽视。与此同时,全球碳减排视角正逐步从生产领域、技术革新角度向消费领域、消费模式转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家庭消费为视角,研究碳排放和碳减排。不同于以往从能源消费种类探讨家庭碳排放,本文从微观视角入手,按终端用途分析家庭碳排放结构,将家庭用能行为与家庭碳排放结合起来,对家庭碳核算、碳预算、排放权配置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构建了相应的方法及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家庭碳排放及碳减排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发现目前关于家庭碳排放的研究多限于概念、构成、算法等基础性内容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而较少研究具体实施措施。因此,本文的主题始终围绕如何通过具体措施调动家庭层面的减排动力,一方面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一方面引操作化的角度,从家庭层面构建了减排体系,其中包括碳核导公众进行低碳消费。论文基于整体和可算、碳预算和碳排放权配置及低碳策略选择等环节。
  家庭碳核算,有利于使产生碳排放的每个主体对象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更加清楚因自己的消费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家庭碳预算,有利于对因家庭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进行适量的约束,在保障人们获得基本碳排放权力的同时,引导公众低碳消费;家庭碳排放权配置及低碳策略选择是碳减排体系的落脚点及操作化层面问题。其中碳核算是基础保障(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碳预算是控制手段(预算内容与核算内容紧密衔接),碳排放权配置是促进调节手段。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前两个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为后续各个环节的展开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第一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思路与框架。第二部分,对本文相关理论的总结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并阐述家庭碳排放的核算、预算与碳排放权配置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分别阐述碳减排体系的各个环节,包括家庭碳核算、家庭碳预算、家庭碳排放权配置及低碳策略选择。本文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的结论与探讨。本部分首先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然后提出在研究过程中的特色及不足之处,并对今后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方向进行了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