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6h】

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引言

1.1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1.2本文的主要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1.3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信贷配给微观理论文献综述

2.1信贷配给概念之争

2.1.1争论的主要观点

2.1.2评价与小结

2.2国外对信贷配给微观理论的解说

2.2.1信贷可获得性学说

2.2.2对信贷配给合理性的解说

2.2.3其它相关研究

2.3国内对信贷配给微观机制的研究

3我国银行信贷配给行为特征及其程度变化

3.1我国银行信贷配给行为特征

3.1.1银行“惜贷”行为

3.1.2中小企业贷款难

3.1.3信贷集中行为

3.2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的变化

3.2.1我国信贷管理体制的变迁

3.2.2我国银行贷款增长率变动

3.2.3我国银行有价证券投资增幅变动

3.2.4我国银行超额准备率变动

4对当前我国银行信贷配给行为特征的理论解释

4.1对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理论解释

4.1.1一个基本模型

4.1.2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解释

4.2对我国银行信贷集中行为的理论解释

4.2.1对多家银行向同一家企业发放贷款的解释

4.2.2对我国银行“锦上添花”现象的解释

本章小结

5影响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的因素

5.1我国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标准对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

5.1.1扩展的信贷配给模型

5.1.2模型可得出的若干命题

5.1.3我国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标准的变化

5.2我国社会信用环境变化对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

5.2.1含有信用环境因子的信贷市场均衡模型

5.2.2模型可得出的结论

5.2.3我国社会信用环境变化

5.3我国银行担保要求变化对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

5.3.1含有担保条件的企业贷款曲线和银行等利润曲线

5.3.2担保要求变化与银行信贷配给程度

5.3.3我国银行贷款担保要求的变化

5.4我国利率政策对银行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

5.4.1存贷款利率调整影响信贷配给程度的模型分析

5.4.2我国历年利率调整变化情况

本章小结

6银行信贷配给程度与IS-LM修正模型

6.1信贷配给的宏观结果

6.1.1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6.1.2信贷配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6.2含有信贷配给程度的IS-LM修正模型

6.2.1受银行信贷配给约束的IS曲线

6.2.2信贷配给程度发生变化的IS曲线

6.2.3信贷配给程度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7我国货币政策措施与执行效果(1998-2006年)

7.1我国货币政策措施

7.1.1 1998-2000年的货币政策措施

7.1.2 2001-2006年的货币政策措施

7.2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7.2.1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述评

7.2.2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

7.3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7.3.1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描述

7.3.2信贷传导渠道发挥作用的两个条件

7.3.3对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解释

8我国信贷配给程度变化及其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研究

8.1对信贷配给程度检验的主要文献

8.2实证检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8.2.1检验思路

8.2.2建立检验模型

8.2.3检验方法及过程

8.2.4检验结果分析

9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信贷配给现象的描述和理论解释上,本文则更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了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首先以国内外信贷配给微观理论为基础,对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的行为特征和程度变化进行现象描述,然后对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的行为特征、影响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的特有因素进行理论解释;接着将信贷配给程度纳入IS-LM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信贷配给程度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货币政策措施和执行效果,运用1996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对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变化、以及信贷配给程度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较好地证明了本文的立论。 国内尚没有专题研究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的文献,国外对信贷配给程度的研究也都散见于各自的研究论题中,并且对我国这样的转型国家的特殊性研究比较欠缺。本文从现象描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三方面对1998年以来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与银行信贷相关的特有因素影响了我国银行的信贷配给程度,这些因素包括我国银行对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社会信用环境、银行贷款担保条件、利率调整政策等。 本文进一步从信贷配给程度变化的角度对我国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效果的不稳定性进行了新的解释。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都表明,1998-2000年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在这一时期加重,因此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佳;2001-2003年我国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减轻,因而货币政策效果较好;2004年以后,我国逐步转向了相对趋紧的货币政策,但由于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已经减轻,趋紧的货币政策效果最终被弱化。本文的研究为解释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不稳定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