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藏羚羊保护遗传学研究
【6h】

藏羚羊保护遗传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藏羚羊文献综述

第一节藏羚羊研究概述

1. 藏羚羊分布

2. 生活习性

3. 种群迁徙模式与产仔地

4. 藏羚羊种群数量

5. 主要致危因素及保护现状

第二节遗传标记的选择

1.线粒体控制区(mtDNA d-loop)

2.微卫星DNA位点

第二章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线粒体DNA检测的材料和方法

1样品材料

1.1样品采集

1.2试剂

1.3主要仪器设备

2方法

2.1基因组DNA提取

2.2 PCR扩增

2.3克隆

2.4重组质粒鉴定

2.5序列测定与分析

3.结果

3.1序列数据

3.2遗传多样性

3.3种群关系与基因流

3.4进化历史

4.讨论

4.1遗传多样性

4.2种群遗传结构

4.3种群进化历史

5.结论

第四章 微卫星DNA检测的材料和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试剂

1.3 PCR扩增的引物来源

1.4主要仪器设备

2方法

2.1皮张样品DNA的提取

2.2肌肉样品的DNA提取

2.3引物筛选

2.4引物筛选多态性分析

3结果

3.1藏羚羊10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列表(表5-3)

3.2连锁不平衡和Hardy-Weinberg平衡

3.3遗传多样性

3.4种群关系与基因流

4讨 论

4.1哈文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分析

4.2遗传多样性

4.3种群遗传结构

第五章藏羚羊保护策略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及创新点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参与的相关研究

1.Low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Ⅱ DQA diversity in the Giant Panda(Ailuropoda melanoleuca)

2.Species genetic ID card in animal conservation

附录Ⅱ论文部分表格数据

附录Ⅲ: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对栖息地的毁坏和大量猎杀,其生存迄今仍受到严重威胁。藏羚羊栖息地的片段化和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已使其成为了深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濒危物种。 本文以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和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为研究对象,选择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核DNA微卫星作为分子标记,应用MEGA、DnaSP和ARLEQUIN等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开展了藏羚羊遗传多样性、地理种群关系和种群进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如下的主要研究结果: 1)藏羚羊新疆种群、西藏种群和青海种群线粒体的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分别为1.87%、2.05%和2.47%,同时,微卫星的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139、0.7231和0.7441。2种分子标记的检测结果,均表明了藏羚羊这一物种现今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2)在藏羚羊的3个地理种群--新疆、青海和西藏种群中:①新疆与青海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0.01347,种群间已达到显著的遗传分化水平(p=0.0367);②新疆与西藏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0.00416,种群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基因流,亦即种群之间未出现遗传分化现象(p=0.7266):③西藏与青海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0.01063,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接近于显著水平(p=0.05554)。同时,青海、新疆和西藏种群分别具有5个、4个和3个特有的等位基因。这一结果表明:藏羚羊种内的各个地理种群之间,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 3)中性测验的结果表明:Fu's Fs=-28.15(p<0.01)。同时,错配分布检测曲线图显示出了“种群变化趋向于种群增长模型”的结果。由此揭示了藏羚羊在其进化的历史过程中曾发生过种群膨胀事件,这对于青藏高原其它物种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4)严厉打击对藏羚羊的非法盗猎活动,极力遏制对藏羚羊栖息地的进一步破坏,加强对藏羚羊产仔地的保护和对其种群生物学的研究,是当前有效保护藏羚羊的当务之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