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分解——基于Solow增长核算、SFA和DEA的比较分析
【6h】

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分解——基于Solow增长核算、SFA和DEA的比较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1.导论

1.1问题提出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概念界定

1.4研究思路与总体设想

1.5研究理论和方法

1.5.1研究理论

1.5.2研究方法

2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综述

2.1国内外文献回顾

2.1.1国外文献回顾

2.1.2国内文献回顾

2.2研究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综述

2.2.1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2.2.2索洛增长模型

2.2.3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3中国经济改革概况述评与资源配置

3.1中国经济改革概况及述评

3.1.1中国改革概况

3.1.2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2资源配置概况

3.2.1劳动力资源配置

3.2.2资本配置

4经济增长源泉分解:索洛增长核算模型

4.1数据来源说明

4.2单要素生产率计算及增长模型验证

4.3索洛增长模型核算结果

4.3.1模型与方法

4.3.2研究结果及分析

4.4本章小结与不足

5经济增长源泉分解: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5.1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

5.2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计量模型

5.2.1模型一般形式

5.2.2模型设定

5.2.3时间趋势模型

5.2.4带Z变量的时间趋势模型

5.2.5假设检验

5.3参数估计结果

5.4假设检验

5.5分省份经济增长源泉和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5.5.1经济增长率和技术效率变化

5.5.2技术变化

5.5.3规模效应变化

5.5.4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5.5.5经济增长源泉中资本贡献变化

5.5.6经济增长源泉中劳动贡献变化

5.6分时期经济增长源泉和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5.7本章小结与不足

6经济增长源泉中TFP分解:DEA模型

6.1 DEA模型

6.2模型结果及分析

6.3本章小节及不足

7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三种测算经济增长源泉方法比较

7.1.1三种测算经济增长源泉方法比较

7.1.2随机前沿和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比较

7.2结论

7.3政策建议

7.4研究创新、不足与研究展望

7.4.1研究创新

7.4.2研究不足

7.4.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论文所使用的1978-2005省份投入产出面板数据

附录2前沿随机生产函数最终分解结果

附录3 DEA模型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以9.7%的年均速度快速增长,被西方称为“中国奇迹”。这种快速增长的源泉是什么,其前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源泉的分解已经有不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多数研究采用函数形式约束性比较强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而在实际研究中,这种函数形式是否合适是需要验证的;多数研究的省份数据不全;大多数的研究把技术进步当作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全部,而没有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大多数只采用单一的方法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即使是利用能包容多种函数形式的比较前沿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SFA)进行研究,至今在国内也没有发现对模型结果进行计量检验的成果。并且国内的研究缺乏对不同经济增长源泉分解方法的比较分析。更为重要的是,2005年底,中国国家统计局对该年及以前年份的GDP等数据进行了重大调整。也就是说,利用此前数据所进行的研究可能是不准确的,有重新研究的必要。本文的研究弥补了以上缺憾。 在回顾了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和主要经济政策变化并对资源配置状况做了简要介绍以后,本文以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为理论基础,测算了单要素生产率并据此对中国大陆的31个省区进行了聚类分析,对固定系数的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和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进行了验证,然后采用索洛(Solow)增长核算公式对1978年—2005年的全国的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分解。索洛增长核算公式虽然比较经典,至今仍经常使用,但是该方法假设技术完全有效率不符合实际,并且没有能够进一步分解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形式约束性也太强,因此本文进一步利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1978—2005年间全国31个省区面板数据将经济增长源泉分解为资本的贡献、劳动的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又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的变化和规模效率的变化。考虑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预先设定了函数形式,可能存在系统偏误,因此在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分解时,又采用了不假设生产函数形式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1978—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做了分解,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 本研究由7章组成: 第1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问题、研究所用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2章是文献回顾和本文的理论基础综述。首先对国内外在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做一回顾,这些研究既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分析思路和方法的启示,其研究成果又可以与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对比分析;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述评。 第3章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主要的政策演变做总结性回顾与评价,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劳动力和资本的配置概况做了简要分析。这一章为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提供现实的背景基础: 第4章首先对本研究所用的数据做了说明。然后计算了单要素生产率,如劳均产出、产出资本比、劳均资本存量等,并对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这两种模型假设前提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因而应该采用更科学的索洛模型进行分解,接着利用全国的数据采用索洛增长核算公式对1978—2005年间的经济增长源泉做了分解: 第5章采用随机生产前沿方法分解1978—2005年各省份的经济增长源泉。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进行介绍后,首先对论文采用的主要计量方法一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包括模型的形式、估计、检验进行了说明;然后是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估计、检验结果和分析,这一章是本文的重要内容; 第6章采用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并行、但方法迥异的数据包络分析将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将技术效率又分解为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 第7章对本文使用的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相应提出政策建议。论文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局限性以及研究的展望。 研究的结果表明:在1979—2005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式增长,经济增长主要是要素特别是资本快速增长推动的,改革初期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看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后期从各年份的技术效率、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规模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来看,技术在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在增长,经济规模在优化,说明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成功的。如果中国注重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保持较大的贡献份额,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当然,根据经济增长模型的推论,当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或者发达国家的水平时,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缓慢下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