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6h】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摘要

前 言

对象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关系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及目的]: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多基因疾病,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迅速发展,冠心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和识别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病理研究观察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会造成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近来证据表明:炎症与动脉血栓性疾病的激发和进展密切相关。健康人群和冠心病(CHD)患者的炎症标志物浓度,与未来发生冠心病危险有相关性。巨噬细胞移动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巨噬细胞的自分泌因子,在机体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动脉硬化的关键介质。有研究发现MIF基因-173位点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但其是否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目前研究很少。 本研究目的:研究中国浙江汉族人群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布及其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冠心病组:152例冠心病患者选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中男性96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62.53±10.01岁。对照组:175例非冠心病组人群选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或未达到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性102例,女性73例,平均年龄62.46±11.69岁。 本研究人群个体之问无血缘关系。 二、基因组DNA抽提和MIF-173基因多态性检测 1.白细胞基因组DNA抽提: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 2.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73位点基因多态性。 3.统计分析 资料输入,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问均数间统计学差异用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统计学差异用x2检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1.MIF基因-173位点检测到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2.正常人群和冠心病患者的MIF-173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91和0.75,MIF-173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09和0.25,冠心病患者MIF-173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有有显著差异(P<0.01)。 3.所有样本及冠心病组中MIF-173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在冠心病危险因子(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中的分布比较发现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4.对冠心病组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比较MIF-173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x2=1.34,p>0.05)。 5.冠心病组按临床类型分为心肌梗死组和非心肌梗死组比较MIF-173基因多态性,两组间基因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MIF-173基因多态性。 2.C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易感基因。 3.MIF-173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的病变支数、临床类型无关。 4.MIF-173基因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包括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无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