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研究
【6h】

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引言

1.1研究的背景

1.2研究的目的、意义

1.3研究现状

1.4资料来源

1.5分析方法与指标

2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基于历史数据的研究

2.1我国人口死亡率、预期寿命的变动

2.2不同时期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

2.2.1建国前的三十年

2.2.2建国后的三十年

2.2.3改革开放三十年

2.3主要死因构成变动的城乡比较

2.3.1恶性肿瘤

2.3.2脑血管病

2.3.3心脏病

2.3.4呼吸系统病

2.3.5损伤和中毒

2.3.6消化系病

3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基于当前数据的研究

3.1当前我国人口的全死因标化死亡率

3.2死因构成和顺位

3.2.1全人口死因构成及顺位

3.2.2死因构成及顺位的性别差异

3.2.3死因构成及顺位的年龄分布

3.3期望寿命、去死因分析

3.3.1期望寿命

3.3.2去死因分析

3.4减寿分析

3.4.1减寿分析的涵义

3.4.2全国人口的减寿分析

3.4.3城乡人口的减寿分析

3.4.4男、女性人口的减寿分析

4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1概述

4.2主要死因构成和环境指标的相关分析

5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人口死因分析是人口学的死亡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学主要关注人口的死亡率、预期寿命方面,直接研究人口死因的不太多。医学研究较多的是某一局部地区的人口死因分析。关于全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的研究较少,因此系统地分析我国的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非常有意义。 本文基于两方面的数据来分析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一方面利用历史数据,分析自191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的死因构成变动情况;另一面利用当前数据,分析当前我国人口死因构成情况。这两方面的数据都来自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历史的数据涉及的内容较少,当前的数据比较详细。2002年我国开始普遍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死因登记,所以本文重点分析了2003年以来的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本研究表明,1919年以来,经过三个三十年,我国人口死因构成不断变动,体现了所在时代的特征。当前我国人口的前五位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病、损伤和中毒,占全部死因的80%以上。恶性肿瘤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损伤和中毒造成“早死”的危害最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死因构成存在着分异,但主要死因的死因构成差别在缩小。对当前不同人口进行去死因分析和减寿分析,得出: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呈现不同的年龄分布、男女差别和城乡分异。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二类:一是人口因素,另一是非人口因素。主要死因构成和环境指标的相关分析,城乡人口恶性肿瘤的死因构成受工业“三废”的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应依据我国人口死因构成的不同分布和变动,有针对性进行卫生规划、制定和实施卫生政策;同时人们应加强疾病的预防,树立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