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筑节能设计中应变节能研究
【6h】

建筑节能设计中应变节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目标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目标

1.2相关概念

1.2.1应变节能的理解

1.2.2应激性“来自生物界的启示”的理解

1.2.3大陆性气候的理解

1.3研究意义

1.3.1我国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和潜力

1.3.2建筑节能应变的意义

1.4研究框架

1.5创新之处

第二章应变建筑当前的现状概况

2.1现代建筑观的发展动态

2.1.1新自然观下的建筑观

2.1.2新科学观下的建筑观

2.1.3新技术环境下的建筑观

2.2建筑节能发展阶段及趋势

2.3应变建筑理论发展

2.4实践运用情况

2.4.1应变模拟优化分析

2.4.2建筑应变的运用

2.5存在的问题

2.5.1单纯保温就是节能建筑的误区

2.5.2以使用空调为前提的节能建筑的误区

2.5.3空调建筑与非空调建筑的形态差异性

第三章应变建筑观的建构研究

3.1应变节能建筑的类生命特征

3.1.1建筑的类生命特征

3.1.2应变与生命活性

3.2生物应变与建筑应变进化结构

3.3应变的目标

3.3.1建筑与环境

3.3.2应变的必要性

3.3.3应变的目标:高效的舒适

第四章应变节能建筑设计的研究

4.1建筑应变的设计原则

4.1.1整体均衡性原则

4.1.2双向控制原则

4.1.3人性智能化原则

4.1.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原则

4.2建筑应变设计的内容

4.2.1智能围护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4.2.2透光型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4.2.3双层皮玻璃幕墙技术

4.2.4遮阳技术

4.2.5自然通风

4.2.6可再生能源技术

第五章建筑应变设计的路径

5.1向自然学习

5.2向传统学习

5.3向大师学习

第六章 实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1973年的国际石油危机以后,在建筑领域出现了全球性的节能建筑研究。这个大潮流的到来,席卷了所有的发达国家,它带动了多方面的建筑技术蓬勃发展,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加剧和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入,建筑节能研究已经从一味地强调减少能量消耗逐步转向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建筑对环境综合效益的关注。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使建筑主动去适应环境气候的波动,尽量减少能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目前,我国将建筑节能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然而针对我国大陆性气候的应变节能研究甚少,因此需要研究应变节能建筑,更有效的使建筑传统能耗的减量化和对气候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如何理解建筑节能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如何使建筑“活”起来,建筑对应不同气候相应变化成有利于节能的形态,特别是针对我国大陆性气候的应变节能;如何把气候作为有利能源反过来为建筑所用,将成为本文的研究课题。 本论文从自然界生物适应气候变化得到启迪,从传统民居应对气候策略中借鉴,还从国际上前沿的应变建筑理论和案例中学习。探索针对我国气候特点的应变建筑,使建筑能够在“夏季建筑形态”和“冬季建筑形态”之间做出适时地应变。 第一章论述选题理由和研究目标,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和再认知,阐述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列出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对应变节能建筑主要类型、特征和发展进行研究,为下文应变节能建筑设计的研究做好铺垫。对我国节能建筑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现状的优缺点进行评述。 第三章通过研究应变建筑的类生命特征和建筑应变的进化结构,建构应变的建筑观。应变建筑来源自然用于当今建筑设计,以实现天人合一的人文建筑理想。同时明确了应变建筑的目标。 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主要部分之一。研究建筑应变的设计原则,进而研究建筑应变设计的内容。本章节通过深入剖析建筑的各个环节的应变节能及能源利用,根据我国大陆性气候的情况进行提炼和升华。 第五章研究建筑应变设计的方法和路径,本论文从自然界、传统民居和国际上先进的应变建筑中学习。 第六章通过国外先进应变建筑设计实例,说明本文的观点和研究结论。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对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著录项

  • 作者

    庄磊;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学科 城市规划与设计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士兰;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建筑节能设计;
  • 关键词

    节能设计; 应变建筑; 环境气候; 能源利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