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芜湖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与生态设计研究
【6h】

芜湖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与生态设计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植物群落是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绿地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尊重地带性植物分布规律,科学构建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创造健康稳定、充满活力的植物群落景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采用典型取样法,选择了具有典型实践意义的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地、专有绿地以及街旁绿地等绿地类型共98个样地,以样地内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水平为目标,对样地群落的区系组成、群落类型、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稳定性以及健康状况等开展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25个代表群落分别采用BIB-LCJ法、AHP法对群落美景度及群落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就构建生态效益高、物种多样性丰富、结构合理、景观效果好的植物群落生态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有:
   1、98个样地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97科237属327种,植物科、属、种的数量分别占安徽地区现有植物科、属、种的51.87%、21.27%和10.18%。其中属于安徽地区地带性乡土植物的有228种,占总数的69.72%,表明芜湖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在区系组成上具有较强的地带性特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所占比例最高(46%),与芜湖地区地带性植被特征相一致。
   乔木层中建群种与优势种共有39种,其中樟树出现频度最高,达67.35%,并且林下广泛分布有自然更新的樟树幼树及幼苗,反映了作为芜湖市市树的樟树品种对城市绿地植被外貌的决定性影响。灌木层共有树种153种,出现频度最高的是桂花(48.98%)。灌木层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占有极其相近的比重。
   郁闭度最大的是公园绿地,达到71.89%,其它类型绿地群落郁闭度均低于均值。群落郁闭度指标与群落更新指标均随干扰程度的增加呈完全一致的下降趋势。不同干扰等级群落的地被覆盖率指标表现出随干扰程度增加而增加的正相关关系。乔木层常绿落叶重要值也随干扰等级的提高呈增加趋势,尤其当干扰等级由2级提高至3级,也就是人为对群落组份始终维持排他性管理时,乔层常绿落叶重要值比由0.70迅速增加到3.43,反映出在芜湖市城市人工绿地的建设与养护管理过程中人们对乔层常绿树种的显著偏好。此外,乔层胸断面积、灌层总盖度、乔层密度、灌层密度等指标,总体上都表现出与干扰等级的显著甚至高度负相关特征,表明人为干扰对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
   2、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公园绿地、零干扰样地、自然群落的优势度指数D,物种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H'、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H等项指标均优势明显。按样地所属林型分类,落叶阔叶林型样地地被层优势度指数与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落叶针叶林型样地Simpson多样性指数H'、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H及Pielou均匀度指数E最高,表现出落叶林型绿地林下生境对于地被层植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3、分别采用BIB-LCJ法、AHP法对25个代表性样地进行群落景观和群落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风景审美评价与群落质量评价之间表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在BIB-LCJ评价中,学生组、公众组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层次清晰、色彩对比强烈、构图完整均衡、空间疏朗通透、富有秩序美的人工群落往往能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在AHP评价中,评价体系更多关注的是群体的绿量、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的稳定与自维持机制等,能稳定发育演替、生态功能有效发挥的植物群落更容易获得认可,因此,没有干扰的自然群落以及干扰等级较低的半自然群落在评价中优势明显,得分较高,而干扰等级高的人工绿地则得分较低。
   4、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可以把城市绿地划分为观赏型绿地、生态型绿地、游憩型绿地和生产型绿地等四种类型。观赏型绿地应服从、服务于公众审美要求,更多关注其社会效益;生态型绿地应更多地追求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复杂的群落空间结构和稳定的群落自维持机制;游憩型绿地在其不同的功能分区中分别体现观赏型绿地与生态型绿地的要求,以生态型绿地为主;生产型绿地则侧重于为群落内个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

著录项

  • 作者

    魏长顺;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学科 风景园林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柴明良,许克福;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U985.127;
  •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植物群落; 生态设计; 芜湖市;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