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6h】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 谢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3.1 外部知识网络

1.3.2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

1.3.3 破坏性创新

1.34 吸收能力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嵌入相关理论综述

2.1.1 开放式创新理论框架

2.1.2 开放式创新与组织间网络

2.1.3 企业网络理论

2.1.4 企业知识网络理论

2.1.5 企业外部知识源与外部知识网络

2.1.6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

2.2 吸收能力理论综述

2.2.1 吸收能力研究溯源

2.2.2 吸收能力相关研究概述

2.2.3 吸收能力概念构建与维度划分

2.2.4 吸收能力的前因变量研究

2.2.5 吸收能力的结果研究

2.3 破坏性创新理论综述

2.3.1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溯源

2.3.2 破坏性创新概念剖析

2.3.3 破坏性创新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3.4 破坏性创新带来的管理挑战

2.3.5 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

3.1.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3.1.2 案例研究步骤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问题和理论预设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收集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案例简介

3.3.1 A公司简介

3.3.2 B公司简介

3.3.3 C公司简介

3.4 数据分析

3.4.1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

3.4.2 吸收能力

3.4.3 创新绩效

3.4.4 案例数据信息编码

3.5 讨论的命题提出

3.5.1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与吸收能力

3.5.2 吸收能力与破坏性创新

3.5.3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与创新绩效

3.6 本章小结

4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对破坏性创新绩效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4.1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与破坏性创新绩效

4.1.1 外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性与破坏性创新绩效

4.1.2 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与破坏性创新绩效

4.2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与吸收能力

4.2.1 外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性与吸收能力

4.2.2 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与吸收能力

4.3 吸收能力与破坏性创新

4.4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总结

4.4.1 子研究一:外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机制

4.4.2 子研究二: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设计与方法论

5.1 问卷设计

5.1.1 研究构思与问卷设计过程

5.1.2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保障

5.1.3 问卷的基本内容

5.2 数据收集

5.3 变量测度

5.3.1 子研究一:对外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性的测度

5.3.2 子研究二:对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的测度

5.3.3 对吸收能力的测度

5.3.4 寸破坏性创新绩效的测度

5.4 分析方法与程序

5.4.1 信度、效度检验

5.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结构方程建模与拟合

5.5 本章小结

6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6.1 探索性因子分析

6.1.1 子研究一:外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性

6.1.2 子研究二: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

6.1.3 吸收能力

6.1.4 破坏性创新

6.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2.1 外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性

6.2.2 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

6.2.3 吸收能力

6.2.4 破坏性创新

6.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3.1 子研究一:外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影响机制模型

6.3.2 子研究二: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影响机制模型

6.4 分析与讨论

6.4.1 对子研究一SEM分析总结

6.4.2 对子研究二SEM分析总结

6.4.3 进一步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两种创新不同影响机制对比研究

7.1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维持性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结论

7.1.1 维持性创新绩效测量的信度效度检验

7.1.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拟合与修正

7.1.3 SEM主要结论分析

7.2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两种创新影响机制对比研究

7.2.1 外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性对两种创新的不同影响

7.2.2 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对两种创新的不同影响

7.2.3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两种创新影响机制的对比总结与讨论240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8.2.1 理论贡献

8.2.2 实践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8.3.1 研究局限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Ⅱ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破坏性创新是一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创新方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自主创新模式和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端破坏和逆向创新的逻辑,对大量正在为原材料成本高涨、廉价劳动力资源衰减而陷入困境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种能激发巨大想象力的商业逻辑。
   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企业应该打破传统封闭的组织疆界,广泛的向外界获取创新的源泉。开放式创新至关重要的目标是获取在组织间流动的外部知识,通过对外部知识的利用获得封闭式创新不可能获得的成功。
   面对开放创新下丰富的外部知识源,发展中国家企业该如何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机会窗口”,以实现“破坏性的创新与增长”?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遗憾的是,现有的理论并未对此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探讨,不能为企业实践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管理对策与建议。本文以破坏性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组织间知识网络关系角度切入,围绕开放式创新下,企业“如何管理外部知识网络以促进企业的破坏性创新”为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为了阐释这个核心问题,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文献阅读与调查访问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创新性的研究:
   第一,从“嵌入性”视角分析企业“自我中心型”的外部知识网络,探讨企业通过“结构性”和“关系性”的嵌入组织外部知识网络的机制,即通过嵌入知识网络的交易制度安排,来聚集、整合外部网络的知识资源。
   第二,经过理论预设、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对四家企业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初步探寻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提出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并不能直接提升破坏性创新绩效,而是通过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起作用的观点。
   第三,结合现有研究展开理论探讨,分别构建外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性”对企业破坏性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和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对企业破坏性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通过对251家企业的问卷调研,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并验证相关测度量表,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两个概念模型进行拟合、检验与修正,深入剖析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通过吸收能力,进而正向作用于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第四,为了探寻企业怎样获得“破坏性创新”的“持续成功”,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将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绩效与维持性创新绩效不同的影响机制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企业为了获得持续创新的成功,在从破坏性创新向维持性创新转变的过程中,在外部知识网络的管理与控制上、在吸收能力不同维度的培养上,应该做怎样相应的改变与调整。
   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通过吸收能力,促进企业破坏性创新绩效。具体而言,是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的。路径一:外部知识网络中心性-→识别获取能力-→破坏性创新绩效。路径二:外部知识网络关系质量-→识别获取能力-→破坏性创新绩效。因此,在企业的吸收能力中,对破坏性创新起作用的是识别获取能力。企业若想获得高绩效的破坏性创新,必须特别注重对外部知识、信息的识别获取能力的培养。在外部知识网络的管控方面,企业应特别注重主动构建自我中心型的外部知识网络,在网络结构上主动占据中心地位,并维持一个高关系质量的外部知识网络,这将有利于培育企业的识别获取能力,进而促进破坏性创新绩效。
   (2)对比研究的结果发现,虽然外部知识网络也是通过吸收能力对维持性创新起作用,但其具体的路径与破坏性创新完全不同。在企业的吸收能力中,对维持性创新起作用的是消化吸收能力与应用开发能力,而企业的识别获取能力对维持性创新没有直接作用。此外,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中除网络位差外的所有维度都可以对维持性创新形成促进作用,只是,这些都是通过消化吸收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的中介机制起作用的。外部知识网络规模、联结强度对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应用开发能力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动态管控的角度分析,当企业获得初步破坏性创新成功后需要向维持性创新转变以获得持续的成功。相应的,在外部知识网络的管控上,应当从初期聚焦于网络中心性和关系质量向网络规模、联结强度均衡发展。在吸收能力的培育上,也应当从最初重点放在识别获取能力转向消化吸收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并重。
   (3)本文定量论证了吸收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动态能力的观点,即吸收能力是一个从识别获取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的动态过程,消化吸收能力在识别获取能力与应用开发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丰富并完善了开放式创新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知识网络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在知识资源全球化的开放式创新下,本研究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如何构建与管理外部知识网络,更加有效的吸收有价值的知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破坏性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切实可行的视角与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