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商平台众包模式的协同创新研究
【6h】

网商平台众包模式的协同创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网商平台

1.3.2 众包概念

1.3.3 外包与众包

1.3.4 众包在中国:威客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5.1 选题视角

1.5.2 理论创新

1.5.3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智力资本要素研究综述

2.1.1 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

2.1.2 网络弱连带优势理论

2.1.3 网络组织与社会资本

2.2 维基创新理论综述

2.2.1 网络众包与用户创新

2.2.2 客户价值与成就动机

2.2.3 众包模式的创意长尾

2.2.4 用户体验与行为经济

2.3 协同自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2.3.1 后现代协同自组织理论

2.3.2 众包改善了无边界组织

2.3.3 网络服务之协同商务

2.4 网络外部性文献综述

2.4.1 网站服务的增值业务

2.4.2 双边市场的盈利模式

2.4.3 众包传播网络外部性

2.5 文献总结与评述

3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与步骤

3.1.1 分析方法

3.1.2 样本选择

3.1.3 数据收集

3.2 众包平台案例

3.2.1 创新心(InnoCentive.com):专注研发众包

3.2.2 任务中国(Taskcn.corn):高级威客

3.2.3 猪八戒网(Zhubajie.com):悬客与威客

3.2.4 一品威客(Epweike.corn):任务细分

3.3 案例间分析

3.3.1 案例协同要素对比分析

3.3.2 众包平台协同模型构建

4 众包模式网络资源协同研究

4.1 个人价值与个体潜能

4.1.1 客户、主体与中介

4.1.2 客户个人价值RVS

4.2 众包模式的Move-e-CRM

4.2.1 客户服务感知5GAP模型

4.2.2 客户需求KANO理论模型

4.2.3 客户满意指数ACSI模型

4.3 众包之互联网进化理论

4.3.1 众包“微内容”的消费

4.3.2 众包“微创意”的交易

5 众包网站的协同运营过程研究

5.1 众包模式的社区化组织

5.1.1 业务组件化与商机

5.1.2 众包网站渠道策略

5.2 众包平台的“云协同”运作

5.2.1 Web Service平台架构

5.2.2 “云端+云联”轻基因

5.2.3 “个人云”vs“企业云”

5.3 众包平台盈利模式探寻

5.3.1 众包增值服务与双边市场

5.3.2 众包增值服务与交叉补贴

6 众包模式价值协同效应研究

6.1 众包协同的价值主张

6.1.1 共享价值驱动

6.1.2 云联价值体验

6.2 众包平台的价值传播

6.2.1 众包与众播

6.2.2 众包渠道价值

6.3 众包平台服务的信誉价值

6.3.1 众包过滤之口碑传播

6.3.2 众包网站的信誉反馈

7 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7.1 变量设计与指标选择

7.1.1 自变量-众包的协同创新

7.1.2 因变量-平台的协同效果

7.1.3 调节变量-产业类型和交易方式

7.2 问卷形成与数据收集

7.2.1 问卷设计

7.2.2 数据收集

7.2.3 分析方法

7.3 实证数据统计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7.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7.4 众包协同效果的SEM建模与检验

7.4.1 初步数据分析

7.4.2 模型初步拟合

7.4.3 模型的修正确定

7.4.4 模型调节效应分析

7.5 分析与讨论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主要成果

展开▼

摘要

当众包(Crowdsourcing)模式开启了一个微观参与的时代,大众智慧日益凸显出商业价值,当互联网可通过云端计算(Cloud Computing)实现端到端的连接方式而搭建了大众参与的创新平台,实现了协同自组织的新型网络工作环境,互联网已不仅仅是机器数码联网而是人类大脑的联网,网络也已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承载者而且是知识社会智力成果交易、传播扩散、开发并共享的领域,开放的在线环境为实现对于个人潜能和个体价值的普遍再挖掘提供了平台。
  本文面对信息社会现实的技术条件和商业环境,根据网商在线平台的实际运作情况,分别从集中化和分散化两种观点,即哈佛大学教授Daniel Bell所提倡的“从宏观和组织的层面寻求解决后工业社会面临的生产和服务问题”和美国社会学家Alvin Toffier指明的“第三次浪潮使人类回到以个体分散经营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社会”的角度,从资源协同、运营协同和价值协同三个维度解构众包中介服务平台的协同创新模式,并探究不同产业和任务类型对众包协同效果的调节作用,构建“众包平台服务——个体、组织协同——协同效果”的平台运作机制模型和利用大众群体智慧实现开放式创新途径,寻求避免平台“有市无场”的信息交换、并能够实现有效率知识服务之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包括:
  (1)探讨了如何通过网商众包商务平台使更多“半专业半业余”人力资源参与到智力资本交易中,并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知识的价值化。从维基创新、大众创新的视角,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客户价值理论、互联网进化论等理论观点,基于客户满意度(ACSI)模型、客户需求Kano模型、客户服务感知(5GAP)模型的基础,突破以单纯的专业能力作为衡量标准,而从众包模式“产消合一”(Prosumer)和用户创新(User Innovation)的角度探讨如何发掘个体潜能、开发个人价值的“金矿”,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客户在众包模式下所关心的价值因素,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建立客户忠诚度,揭示按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途径实现平台系统整体协同效果。
  (2)通过与传统组织形式的比较,根据Clayton Christensen(2003)基于传统RBV理论提出的“RPV模型”(Resource,Process,Value)的组织特点,结合Web2.0~Web3.0环境和云端技术等网络信息化平台工具,从面向服务的技术架构的视角分析了众包平台协同运作的具体体现:跨组织的网络结构;互补共生的运营方式;基于知识共享的自组织管理,让个体在协同创新的系统中找到参与的位置,并能够选择理想的参与度,以商业组件的方式参与到众包模式的协同运营过程。使每个社会单元通过系统协调找到相对优越化的生存空间,实现多个行为主体在信息相对透明的环境中实现协同自组织,形成多目标经济活动的次优组合,从盈利模式层面,探讨分析了个体与各利益相关者该如何通过协同的方式和途径创造群体价值,实现基于众包价值网络的“产消合一”服务体系,塑造众包数字化生存和信息时代全新的工作形态。
  (3)运用SPSS20.0和AMOS19.0统计分析工具验证了众包平台协同创新中“资源与能力-赢利模式-价值协同”的逻辑模型和结构函数关系,实证结果的分析中采用与作业成本法(ABC)进行对比分析的方式,通过引入众包过滤、创意质量评估、从口碑与在线信誉作为数字资本的角度,诠释了众包网站完整的数字服务体验。从众包、众滤和众播的角度总结了用户需求驱动创新的众包实现过程。即在新的大众参与的机制作用下,突破传统思维中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基于客户价值主张(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探讨了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促进个体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平台和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协同,设计者又是如何秉承“先民主,后集中”过滤并分享的态度,本文从创新质量、协同的效率和成本考察众包平台如何同时有效连接了创新与创新服务的供给与需求。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众包相关领域的文献和理论模型,通过国内外知名众包模式的威客网站多案例研究并进行案例间的对比分析,探索了改善平台运营效率的网商众包模式的具体协作实施方案。实现了从微观个体的价值主张到行业中观层次的协同来理解个体行为、组织结构和众包平台协同效果的研究尝试,从而补充了新兴众包商业模式的案例研究,丰富了众包协同创新的理论内容,拓展了研究视角和思路,把后现代组织的理论方法应用于网商众包协同的研究,从研究视角、理论观点、模型分析到方法运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有助于众包新兴研究领域的理论建设和为网商实践建议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