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6h】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

1.5 主要思想与框架结构

1.5.1 主要思想

1.5.2 框架结构和内容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产业转移的理论溯源

2.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2.1.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1.3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2.2 发展中国家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

2.2.1 赤松要的雁行模式理论及其扩展

2.2.2 普雷维什“中心-外围”论

2.3 发达国家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

2.3.1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

2.3.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3.3 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

2.3.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3.5 梯度转移理论

2.3.6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

2.3.7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4 国内有关产业转移研究

2.4.1 产业转移的概念

2.4.2 产业转移的理论创新

2.4.3 产业转移的模式、动因和影响因素

2.4.4 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

2.4.5 产业转移效应

2.4.6 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

2.5 研究述评

3 中国三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历史考察

3.1 “抗战”时期的产业转移

3.1.1 “抗战”时期产业转移的背景

3.1.2 “抗战”时期的产业转移状况

3.1.3 “抗战”时期产业转移的性质

3.2 “三线”建设时期的产业转移

3.2.1 “三线”建设时期产业转移的背景

3.2.2 “三线”建设时期的产业转移状况

3.2.3 “三线’’建设时期产业转移的性质

3.3 “西部大开发’’时期的产业转移

3.3.1 “西部大开发”时期产业转移的背景

3.3.2 “西部大开发”时期的产业转移状况

3.3.3 “西部大开发”时期产业转移的性质

3.4 本章小结

4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转移产业的类型

4.1.1 高耗能污染型产业转移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4.1.2 增量转移和存量转移

4.2 产业转移的动因

4.2.1 基于全国布局和抢占市场

4.2.2 基于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紧缺

4.2.3 基于东部地区产业政策调整

4.2.4 基于农民工返乡创业

4.3 产业转移的目的地选择

4.3.1 规避反倾销的目的地选择

4.3.2 “销地产’’的目的地选择

4.3.3 就近资源的目的地选择

4.3.4 撤退性企业的目的地选择

4.3.5 投机性企业的目的地选择

4.4 国内转移与向外转移

4.4.1 我国产业向外转移状况

4.4.2 我国产业选择向外转移的原因

4.4.3 发展趋势

4.5 面临的主要问题

4.5.1 从国家层面上看缺乏统一规划和宏观引导

4.5.2 从产业转出地看面临“腾笼换鸟”与“产业空心化”的艰难平衡

4.5.3 从产业转入地看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4.5.4 从企业自身看许多企业存在较强的盲目性

4.6 本章小结

5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理论分析

5.1 扩展的产业转移“推拉模型”

5.1.1 推拉模型的理论基础

5.1.2 推拉模型及其扩展

5.1.3 假设与初步检验

5.2 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

5.2.1 政府主导

5.2.2 市场推动

5.2.3 政府主导+市场推动

5.3 本章小结

6 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

6.1 文献回顾

6.2 从“逆向流动”到“逆向同向并存”

6.2.1 “逆向流动”阶段

6.2.2 “逆向同向并存”阶段

6.3 典型案例

6.3.1 政府主导型:广东省“双转移”案例

6.3.2 市场主导型:织里童装产业转移案例

6.4 本章小结

7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产业转移

7.1 温州鞋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启示

7.1.1 温州鞋业集群概况及调查设计

7.1.2 技术壁垒的克服

7.1.3 资本壁垒的突破

7.1.4 体制性壁垒的突破

7.1.5 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借鉴与启示

7.2 温州鞋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调查分析

7.2.1 温州鞋业产业转移背景

7.2.2 温州鞋业产业转移状况

7.2.3 温州鞋业产业转移分析

7.3 奥康集团投资重庆壁山个案研究

7.3.1 奥康集团投资壁山鞋业的发展过程

7.3.2 为什么选择了壁山

7.3.3 合作初期成功的关键

7.3.4 为什么合作会陷入困境

7.4 本章小结

8 东部地区鞋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实证检验

8.1 相关文献回顾

8.2 一般性描述

8.3 实证检验

8.3.1 计量模型

8.3.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8.3.3 实证结果

8.4 结论与讨论

9 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建议

9.1 国家层面:构建“优势耦合、互动共赢”产业转移机制和平台

9.1.1 制定国家层面的产业转移战略和规划

9.1.2 构建“优势耦合、互动共赢”的产业转移机制

9.1.3 加强不同层面的产业转移合作与交流

9.1.4 创造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

9.2 产业转移转出地:合理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9.3 产业转移承接地: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

9.3.1 大力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

9.3.2 慎重选择引进东部转移产业和企业

9.3.3 积极吸引集群式产业转移

9.3.4 创造条件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9.3.5 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

9.4 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产业转移中的服务功能

9.5 转移企业:实现企业优势与承接地优势的耦合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温州鞋业企业发展状况与产业转移》调查问卷

附录2:《温州鞋业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推进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可以加快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从实践上看,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东部地区鞋业、纺织服装业等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水泥、建筑陶瓷等高耗能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渐成趋势和规模,对此急需从理论上对其加以研究和总结。本文以温州鞋业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例,运用历史分析法、典型个案分析法、实证检验法等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访谈,对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国外相关的产业转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世界各国产业发展和转移的普遍规律,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社会条件、政治制度、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别,各国产业转移问题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在分析我国国内产业转移时,有些理论不能不加取舍地简单套用。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对产业转移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有较强的基础,但对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方面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在产业转移实证研究方面也还较为薄弱。
   (2)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其中,“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的两次产业转移,不是处于战争状态,就是以备战为背景,都是在战争环境逼迫下被动进行的,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始终不是最主要的目的。一旦战争环境发生变化,这种产业转移就趋于停滞甚至发生逆转。“西部大开发”以来的产业转移则是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民营资本为主的东部地区产业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自发地向内地拓展的结果,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以预期必将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真正的工业腾飞。
   (3)目前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主要有高耗能、污染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前一类产业转移需要合理规划,并适当加以规范与控制,对后一类产业转移则需要加以政策鼓励和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有扩张性动机,也有撤退性动机。不同转移动机的企业在目的地选择上明显不同。扩张性企业往往会有选择地进行设点布局,而撤退性企业则往往处于“肓流”状态。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转移方式,往往与产业转移的类型、动因及目的地密切相关。当前,我国产业转移的“粘性”明显,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成效并不太理想,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转移方,包括转移地政府及企业自身;另一方面来自于承接方。制度环境是中西部地区的明显弱势,此外东部地区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在中西部地区相对缺乏,这些都不利于产业转移。
   (4)从产业层面上看,2006年前后我国鞋业开始发生“雁行模式”的产业转移,即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一些理论进展。
   (1)简单的产业转移推拉模型难以解释当面临相同的推力、拉力和共同的中间障碍因素时,为什么有的企业选择了转移而有的企业却没有选择转移?为此,本文把企业家因素引入到产业转移的分析框架内,构建了扩展的产业转移推拉模型。
   (2)提出了“相对优势耦合”的产业转移机理。产业转移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就在于东部地区企业优势与中西部地区投资优势能否真正做到动态的优势耦合。
   (3)对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移经历了一个从两者“逆向流动”到两者“逆向同向并存”的两阶段演变过程。
   (4)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动力结构,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快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措施。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客观规律,为相关制度创新和政策框架的构建提供依据。取得的成果对全面认识我国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和规律有重要理论价值,对我国产业转移制度创新和相关鼓励政策制定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从实践层面上看,可以为加快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