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镜下切除技术治疗食管胃连接部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6h】

内镜下切除技术治疗食管胃连接部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连接部(EGJ)黏膜下肿瘤(SMT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以ESD为基础内镜下切除治疗的EGJ处SMTs患者4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内镜(EUS)及CT证实。详细记录患者的EUS图像特征、手术方式、完整切除率、临床病理资料、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并与同期接受以ESD为基础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进行比较,评估其是否有效安全性。
  结果:43例EGJ的SMTs患者中,男19例,女24例,平均年龄(52.0±11.0)岁。32例接受ESD或ESE治疗,11例接受STER治疗。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整剥离肿瘤。肿瘤平均直径为(27.81±19.51)mm,平均手术时间(66.97±30.5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65±12.12)ml。无一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ESD/ESE、STER两种治疗方法在年龄、手术时间、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ESD或ESE术的患者有4例出现内镜可视穿孔,均用钛夹封闭穿孔,其中2例出现气腹,1例使用穿刺针进行减压治疗后好转,1例自行吸收。接受STER术患者有1例出现食管纵膈瘘,经保守治疗好转;严重气胸1例转外科行胸腔引流术好转。无一例出现胸腹腔继发感染、术后消化道狭窄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9例,胃肠间质瘤14例,病理类型不明的梭形细胞肿瘤5例,脂肪瘤3例,粘液囊腺瘤1例,EUS判断其起源层次与实际起源层次符合率为100%。比较以ESD为基础的内镜切除技术在治疗EGJ与食管、胃窦、胃体、胃底的临床资料,显示在年龄、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6、12个月复查胃镜显示创面愈合良好,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
  结论:在EGJ处SMTs治疗中,以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方法既安全又有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