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哥特因子及大众想象——经典化视域中的狄更斯功能叙事
【6h】

哥特因子及大众想象——经典化视域中的狄更斯功能叙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致谢

1 绪论

1.1 哥特小说与狄更斯研究综述

1.1.1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1.1.2 狄更斯与哥特小说研究综述

1.2 现代影视与狄更斯研究综述

1.2.1 狄更斯·经典·电影

1.2.2 现代影视的哥特因子及大众文化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2 狄更斯的“原始能量":孤儿、怪物、监狱

2.1 孤儿与孤女

2.1.1 孤儿与孤女的联系:崇高与暗恐

2.1.2 孤儿的净化与救赎

2.2 怪物与恶棍

2.2.1 怪物与恶棍的联系:继承与变形

2.2.2 怪物的能指和所指

2.3 监狱与城堡

2.3.1 监狱与城堡:家与非家

2.3.2 监狱的空间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孤儿的成长:从童话叙事到电影叙事

3.1 孤儿成长的童话叙事

3.1.1 阶级的童话与大众的哥特

3.1.2 天路历程与寻父之旅

3.2 孤儿成长的电影叙事

3.2.1 因果关系与大众想象

3.2.2 身份认同与终极归属

3.3 本章小结

4 怪物的意象:从喜剧阐释到影视阐释

4.1 怪物的喜剧阐释

4.1.1 大众的喜剧与哥特的荒诞

4.1.2 矛盾的内核与失真的外形

4.2 怪物的电影阐释

4.2.1 怪人的创造与怪物的打造

4.2.2 双重人格与身体变异

4.3 本章小结

5 监狱的空间:从社会空间到电影空间

5.1 监狱的社会空间

5.1.1 升降的结构与哥特的分层

5.1.2 身体的监禁与灵魂的逃离

5.2 监狱的电影空间

5.2.1 身份逃避与文化生产

5.2.2 人性囚禁与诗性正义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的著名小说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小说中的叙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现代电影叙事模式。本文根据普罗普的功能叙事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叙事功能学分析了其长篇小说中的三种要素(孤儿-怪物-监狱)和六种功能(出生、成长、迫害、考验、逃离、回归),以他的功能叙事作为切入点,研究哥特小说、狄更斯小说、现代影视与狄更斯影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暗恐效应、崇高美学、空间叙事、峰移效应、感情误置等理论在狄更斯叙事中的运用和表现,旨在挖掘哥特因子和大众想象在狄更斯经典化中的作用。本文分别从“原始能量”、“孤儿叙事”、“怪物阐释”和“监狱空间”四个方面、以总-分-合的叙述框架来展开论述。
  第一章 绪论 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其次按照批评方法的分类对狄更斯与哥特小说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并按照大众文化理论的分类对狄更斯与现代影视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狄更斯的“原始能量” 提出了狄更斯功能叙事的内容,分析了其与“哥特小说”叙事模式中的功能和要素的联系,并指出这种联系和大众想象在其小说经典化中的作用。他的功能叙事的要素是在哥特小说“孤女-恶棍-城堡”的再语境化基础上创立的,“怪物”的要素是由于“洞穴”式的自我认识不足产生了人格上的矛盾和分裂,是社会和自我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大众感知自己存在的方式。哥特小说中的城堡是“家”与“国”的隐喻,而他的监狱要素主要是社会规训力量的隐喻,把孤儿置于怪物和监狱的籓篱中,让读者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逃离自己的身份,通过“孤儿-怪物-监狱”交互的叙事功能,实现对现实的逆转。
  第三章 孤儿—童话叙事到电影叙事 从原型、情节、人物、结构方面对比了狄更斯小说中“孤儿成长”所采取的童话叙事手法与哥特小说的联系;并从“故事”和“情节”的“因果关系”角度探讨了现代电影叙事手法与其童话叙事手法的联系。他通过童话叙事实现了对哥特小说的“陌生化”,是一种“可得性”的体现。可以说,哥特是阶级的童话,狄更斯是大众的哥特。其中的“孤儿”要素既是工业时代被剥削儿童现实的投射,又是寻找“父亲”、建立“秩序”的象征。现代影视则继承了他的叙事模式,而且强化了其中“公共空间”的身份探寻的仪式,发展了“拯救式”回归和“觉悟式”回归的叙事功能,宗教的力量和身体的快感在“回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怪物—喜剧阐释到电影阐释从喜剧原型、帕格森的“感情误置”、漫画的“峰移效应”角度分析了狄更斯小说中“怪物”叙事要素所采取的“喜剧阐释”手法与哥特小说的联系,并运用菲斯克的“大众文化识别”和再生产理论分析怪物要素在大众文化中的意义。他受到哥特小说“恶棍”的影响,打造了“怪物”的叙事要素并发现了怪物的本质特征,但他没有把这些怪物具象化,而现代电影则完成了其形象化的过程。其中机械化的怪物使人真正感受到人在工业社会中被机器异化带来的悲喜效果,同时表达了大众对“身体”被社会控制的忧虑,而乌合之众的怪物具有了“反乌托邦”的意蕴,也是狂欢化的需要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射,心理畸变的怪物是大众获得巅峰体验的一种借口,也是逃离现实身份,释放压抑的需要。
  第五章监狱—社会空间到电影空间运用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和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对比了狄更斯小说中“监狱”的空间叙事手法与“哥特小说”的联系,从小说的社会空间和电影空间两方面进行阐释。他发挥了哥特小说“社会空间”的叙事手法,把城市描述成了折叠式的监狱结构,在这样的监狱空间中,“身体”承受着“权力”的控制,使灵魂处于“异化”状态。从“诗性正义”的角度来说,任何具有封闭性的空间都是一种监狱,提供了一种人性转化的工具。他给出了宗教救赎、爱和同情的“拯救式”逃离和自我拯救、自我觉悟的“觉悟式”的逃离两种逃离的方式。而现代电影叙事则补充了这种逃离的条件,即自由精神和原始力量的结合。同时,以监狱为要素、以逃离为功能的叙事模式既满足了大众“逃避身份”的需要,又使大众在逃离后产生快感,所以这种模式能够不断地被大众文化“再生产”,逐渐形成大众的审美标准。
  第六章全文总结并分析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