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城市化背景下的杭州骆家庄“城中村”空间研究
【6h】

后城市化背景下的杭州骆家庄“城中村”空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1 研究缘起

1.2 后城市化下的发展背景

1.2.1 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

1.2.2 待优化的现有城市格局

1.2.3 人的城市化是核心

1.2.4 后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中村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对象的确立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4 归纳总结

1.6 研究框架

2.1 土地城市化的历程

2.1.1 土地构成的原型:典型的水网村落(1949年以前)

2.1.2 前城市化阶段:乡村土地重构(1949-1978)

2.1.3 城市化起步阶段:土地的零星转型(1978-1992)

2.1.4 城市化阶段:村内预留地不足(1992至今)

2.1.5 小结

2.2 经济结构的转型

2.2.2 工业化前期的农业经济阶段(1978-1992)

2.2.3 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阶段(1992-2001)

2.2.4 股份合作公司建立与发展(2002-至今)

2.2.5 小结

2.3 社会管理与组织变迁

2.3.2 杭州市余杭县(市)蒋村乡骆家庄村委会(1978-1996)

2.3.3 杭州市西湖区蒋村乡骆家庄村委会(1996-1999)

2.3.4 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骆家庄居委会(1999-2002)

2.3.5 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骆家庄股份经济合作社(2002至今)

2.3.6 小结

2.4 文化的坚守与调适

2.4.1 文化的连绵与中断(1949-1978)

2.4.2 文化的再续与裂变(1978-1992)

2.4.3 文化的转型与再造(1992-至今)

2.4.4 小结

3.1 转型为城市的骆家庄历史聚落空间

3.1.1 政府主导的国有土地开发

3.1.2 被征走土地上的房产开发与企业创业

3.1.3 居住为主的城市聚落形态

3.2 骆家庄留用土地上的聚落空间

3.2.1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了村域聚落形态的改变

3.2.2 骆家庄留用土地上各功能区的品质升级

3.3 城村博弈下的骆家庄聚落空间拼贴

3.3.1 留用地返还带来两种公有制土地的并置

3.3.2 土地性质的差异带来聚落空间形态的拼贴

4.1 自发的邻里商业

4.1.1 城市化带来生活生产新需求

4.1.2 经营业态构成的变化

4.1.3 自发的商业分布分析

4.1.4 邻里商业的契合

4.2 开放的住区道路

4.2.1 规整的路网结构

4.2.2 道路上的停车空间

4.2.3 生活化的街道空间

5.1.1 建筑的初始格局

5.1.2 出租利益下的改建

5.1.3 立面的拼贴

5.1.4 交通的再组织

5.2 改建下的空间转型

5.2.1 从生活空间到生产空间

5.2.2 垂直的功能分层

5.2.3 极简的空间单元

第6章 结语:后城市化时代“城中村”城市更新的启示

6.1 共享合理土地制度下的地利

6.2 构建半封闭新型住区

6.3 人的城市化,城的人文化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杭州近年城市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人口等条件的约束影响了杭州城市的持续发展,而“城中村”占据了城市的许多重要区域,如何在保留原有“城中村”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提高这些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率对着为来杭州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骆家庄作为个案,以杭州“城中村”骆家庄的历史区域为地理范围,从社会形态的观察入手,在追溯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以现今骆家庄从聚落、住区、居住单体三个层面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空间形态及生成逻辑,企图挖掘后城市化时代背景下“城中村”进行城市更新的有益建议。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实地调研,获取了骆家庄在G20前后改建的一手资料,并以本学科的方式进行归纳分析。最后得出骆家庄的“城中村”空间形态,是对文化、物质和生存需求调适后形成的“模型”,并从土地制度、城市设计、人文关怀三个方面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