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柴达木盆地雅丹几何学和控制因素
【6h】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柴达木盆地雅丹几何学和控制因素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雅丹研究进展

1.2.1 遥感技术在雅丹研究中的应用

1.2.2 雅丹的定义与分布

1.2.3 雅丹地貌研究

1.2.4 雅丹的发育模式与动力学研究

1.2.5 柴达木盆地雅丹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4 完成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3 数据和方法

3.1 数据源

3.2 几何学信息提取与分析的方法

3.2.1 统计与分类方法

3.2.2 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的方法

3.2.3 地形因子计算方法

4 雅丹几何学与控制因素

4.1 雅丹几何学

4.1.1 雅丹的走向

4.1.2 雅丹的长度、宽度、长宽比

4.1.3 雅丹的高度

4.1.4 雅丹类型分布

4.1.5 雅丹的密度与间距分布

4.2 控制因素

4.2.1 地质构造

4.2.2 风场

5 剥蚀量与侵蚀速率

5.1 宇宙成因核素10Be估算剥蚀量

5.2 山棱线估算剥蚀量

5.3 地层对比法估算剥蚀量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除大洋洲和南极洲以外的干旱、半干旱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柴达木盆地发育有我国分布面积最广的雅丹地貌,且类型丰富,这为定量提取雅丹几何形态和分析雅丹类型及控制因素提供了条件。由于柴达木盆地地理位置偏远,气候干旱炎热,传统的野外地质调查难以获取全面的、大尺度的雅丹几何学信息。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TM、Landsat8多光谱影像、无人机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结合地质资料,对该区不同类别的雅丹进行几何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构造、岩性、风场与雅丹发育和形态的关系,通过雅丹形态还原古风场及变化规律,估算以风营力为主的柴达木盆地中的剥蚀量与侵蚀速率,探讨柴达木风蚀作用与黄土高原沙土堆积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在柴达木盆地提取了16,749条雅丹,统计了包括长宽比、走向、密度、宽度等几何学信息。柴达木盆地雅丹主要走向为N-NW,整体都呈现为近平行状排布。雅丹单体长3.5-4803 m,平均长106 m;单体宽1.5-309m,平均宽24m。单体长宽比207∶1-1.03∶1,平均长宽比3.8∶1。
  (2)基于长宽比,将柴达木雅丹分为四种类型,短轴状(1∶1-2∶1),长3.5-182 m,宽2.4-114 m;鲸背状(2∶1-6∶1),长3.8-1159 m,宽1.5-309 m;拱背状(6∶1-10∶1),长13-2013m,宽2-264 m;长垄状(10∶1-210∶1),长57-4803m,宽5.4-171 m。
  (3)对雅丹形态及发育位置的统计发现,近69%的长垄状和拱背状雅丹集中分布于向斜区域,而73%的短轴状雅丹集中分布于背斜区域;在同一背斜中,迎风坡雅丹的长宽比小于背风坡。反映了地质构造类型,岩层软硬层的交替,地层的倾角,地层走向与风向的夹角均对雅丹几何形态及分布有控制作用。
  (4)在柴达木盆地北部(鄂博梁一号独立自然区)和西部(长尾梁至碱石山区域),存在多个不同方向的风场控制的雅丹群。在北部区域NNW和NNE两个方向风场的交汇区域,风场叠加改变了部分雅丹的展布方向;而在西部区域NW和NNE方向风场的交汇区,显示雅丹的交替切割的关系,即早期形成的长垄状的雅丹被切割成若干短轴状雅丹,反映了该区不同方向的风场强度交替变化。
  (5)利用山脊线估算的剥蚀量和侵蚀速率,其结果是最小的参考值,仅为利用地层对比法计算结果的十分之一。利用地层对比法,通过恢复六条地质剖面估算出柴达木盆地的平均侵蚀速率为0.22 mm/yr,对应的总剥蚀量为2.2×104km3。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