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台市滩涂围垦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分析与优化研究
【6h】

东台市滩涂围垦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分析与优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支撑

1.4 研究思路

1.5研究主要问题

2相关研究进展

2.1 滩涂研究进展

2.2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2.3 景观格局

2.4 景观格局优化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1研究内容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主要问题

4 研究区概况

4.1 自然地理概况

4.2社会经济概况

4.3海涂围垦现状

5 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分析

5.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5.2 景观类型的面积变化

5.3 景观空间格局特征

5.4 景观格局变化的基本特征

5.5本章小结

6 景观格局优化设计

6.1 累计阻力模型

6.2 “源”的确定

6.3 阻力系数的确定

6.4 阻力表面和最小费用路径提取

6.5 结果分析

6.6景观格局优化设计

7 结论与讨论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和空间,滩涂作为我国六种土地后备资源之一,围垦规模和开发强度越来越大。滩涂围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沿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
  本文选取江苏省中部东台市滩涂围垦区为典型区域,以1990年、2000年、2010年三个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结合其他辅助信息和野外观测,依靠GPS、GIS、RS等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了东台市滩涂围垦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并运用累计阻力模型探讨了景观格局优化问题,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研究区景观类型中,农业景观面积最大,占绝对优势。但在大规模围垦的背景下,东台市围垦区景观出现了破碎化、连通性降低等问题,人工景观不断挤占自然景观,生态用地减少,景观的连通性降低,需要通过识别和强化生态关键区,加强生态连通性,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1990年至2000年研究区内以耕地为主,占总面积的80%,居民地和养殖用地面积增加,光滩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前期减少,后期大幅增;要素主要转移方向为:海域转向光滩和养殖用地、光滩转向草地和养殖用地、草地转向耕地和养殖用地、耕地转向建设和养殖用地;人工景观中耕地的优势度下降,其他类型则表现出强烈的扩张态势,养殖用地的发展尤为突出;自然景观在人工景观的侵蚀下,景观破碎化过程明显,生态不稳定性增加;区内景观格局整体上趋于破碎化、离散化和多样化:斑块数量增多、平均面积减小、形状更加复杂;斑块间距离增大、相互作用减弱;景观类型的均匀度、多样性增加,优势度下降。
  3、研究区内各类景观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差异很大,的湿地的服务价值无论是单价还是总量都是最高的,其次为农业和水体;研究区景观生态功能强度总体上由东向西逐渐变弱,内部差异由也东向西越来越明显。
  4、研究区景观优化的主要措施有保护源地、构建廊道和强化节点。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沿海湿地的保护和片林基地的建设、道路的绿化等。本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做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的探索、在实践上尝试用基于景观格局的方法进行景观优化,为东台市及沿海滩涂围垦区的生态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