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北宋诗僧的世俗化情怀及文学表达
【6h】

北宋诗僧的世俗化情怀及文学表达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本文选题意义与目的

三、关于几个概念的说明

四、僧诗世俗化倾向溯源

第一章 诗僧的世俗化情怀在文学中的表达

一、权望物欲的渴求

二、放浪形骸的风度

三、绮语艳词的创作

四、离情乡思的咏叹

五、生命意识的觉醒

六、社会关怀的付出

七、诗为佛事的执着

第二章 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对诗僧世俗化的影响

第一节 左右诗僧心态的政教关系

一、僧官荣耀的吸引

二、鬻牒制度的影响

三、党争之祸的牵连

第二节 有利诗僧创作的文化氛围

一、“诗为佛事”的流行

二、书香诗风的熏陶

三、词体兴盛的触动

第三节 源于佛教内部的入世俗缘

一、源远流长的香艳文学

二、不可逆转的世俗进程

三、援儒入佛的佛教策略

第四节 崇尚“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

第三章 世俗化诗僧的代表类型

第一节 士大夫化的诗僧——道潜

第二节 好为艳词的诗僧——仲殊

第三节 游戏翰墨的诗僧——惠洪

第四节 世俗化诗僧的比较——以道潜、仲殊与惠洪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诗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创作群体,发展历史久远,数量可观,其中更不乏成就斐然者,所以历来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尤其就名家辈出的北宋诗僧这一群体而言,他们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与以往不同的高度与成就,独具风格;特别是在历代僧诗发展过程中无法扭转的世俗化的趋向,到了他们手中已经愈加清晰。有鉴于此,本文关注北宋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对诗僧造成的世俗冲击,着重选取了北宋诗僧在诗词创作中展现出的世俗化情怀加以研究,考察分析其缘由,并采用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对诗僧的世俗化现象及文学表达进行剖析,以弥补历代研究在这一特定方面的明显不足。
   绪论部分主要是分析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对“诗僧”、“世俗化”以及“文学表达”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说明,并将僧诗风格的世俗化发展过程作了梳理,指出北宋僧诗走向“世俗化”的必然性。
   第一章对北宋僧诗世俗化的各种类型进行了概括性介绍。主要分为:权望物欲的渴求、放浪形骸的风度、绮语艳词的创作、离情乡思的咏叹、生命意识的觉醒、社会关怀的付出、诗为佛事的执着等七个方面。
   第二章对北宋诗僧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进行了剖析。首先,从政教关系的角度进行挖掘,发现僧官制度和鬻牒制度的滥用都对诗僧心态造成了影响。其次,探究了北宋党争对诗僧的生活和创作产生的作用。第三,考察了有利于诗僧创作的文学环境因素。包括“诗为佛事”观念的广泛接受、寺院良好的读书条件与结社作诗风尚的流行以及“要眇宜修”的词体的兴盛对诗僧的触动等几个方面。第四,追溯了这一现象在佛教内部的世俗化源头:一方面受源远流长的佛教香艳文学所带动,另一方面与这一时期佛教本身的世俗化转变相关,同时还有此时禅宗援儒入佛的佛教政策的推波助澜。第五,宋人的“以俗为雅”的文学创作理论与独特的审美态度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一种在“雅”的氛围中创造新奇感的特殊的文学审美模式,这一模式也引导着诗僧在生活和创作中迈向世俗。
   第三章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分别以在世俗化的方向和程度上各有不同的道潜、仲殊和惠洪为代表。惠洪固然是世俗化诗僧中的集大成者,道潜亦不愧为士大夫化诗僧中最纯粹、鲜明的代表,而仲殊则效仿花间,自成一家,是诗僧中专事艳词创作的典范。最后,通过比较三者的异同,揭示了北宋世俗化诗僧的一些共性和差异。
   结论部分对文章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内容的局限之处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北宋诗僧诗词创作走向世俗化这一命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