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水稻微效千粒重QTL qTGW1.2的验证与分解
【6h】

水稻微效千粒重QTL qTGW1.2的验证与分解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图表清单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QTL定位常用群体

1.1.1 初级定位群体

1.1.2 次级定位群体

1.2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克隆

1.2.1 水稻粒重QTL

1.2.2 水稻每穗粒数QTL

1.2.3 水稻穗数QTL

1.3 水稻抽穗期QTL的克隆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水稻微效千粒重QTL qTGW1.2的验证与分解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水稻材料

2.1.2 田间试验和性状考查

2.1.3 SSR标记检测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套BC2F8:9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分布和变异

2.2.2 千粒重QTL qTGW1.2的验证

2.2.3 千粒重QTL qTGW1.2的分解

2.2.4 千粒重QTL qTGW1.2a和qTGW1.2b的验证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粒重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挖掘和鉴定控制水稻粒重的数量性状座位(QTL),阐明粒重的遗传调控机制,对水稻高产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应用珍汕973/密阳46衍生的高代回交群体,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检测到2个千粒重QTL。本研究针对其中的qTGW1.2,先应用BC2F8∶9近等基因系验证其效应,再构建在目标区间内分离区间呈交迭排列的5个BC2F10群体,将qTGW1.2分解为2个不同QTLqTGW1.2a和qTGW1.2b;随后,应用衍生于5套BC2F10群体的各1套近等基因系,对qTGW1.2a和qTGW1.2b进行了遗传学验证。主要结果如下:
  1.针对前期qTGW1.2的定位结果,从籼籼交组合珍汕973/密阳46衍生的1个BC2F7分离群体中,筛选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11621-RM297和RM212-RM265的2个单株,构建了两套BC2F8∶9近等基因系.运用SA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对同一套近等基因系内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表型差异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将qTGW1.2进一步界定在RM212-RM265及其两侧交换区间的区域内。该区域同时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宽和单株产量,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于密阳46,加性效应分别为0.402 g、0.036 mm、0.036mm和0.850 g,贡献率分别为45.21%、24.13%、48.66%和13.12%。
  2.在qTGW1.2验证的基础上,种植一个分离区间为RM212-RM265的BC2F9群体,经SSR标记检测,筛选出在目标区间内杂合区段交迭排列的5个单株,自交收获种子,获得5个BC2F10群体,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每套群体均检测到千粒重QTL,加性效应为0.13-0.38 g,来自密阳46的等位基因提高千粒重;经比较各个群体的分离区间,将qTGW1.2分解为互引连锁的2个QTL,其中,qTGW1.2a位于RM11730和RM11762之间934 kb的区域内,呈加性作用,qTGW1.2b位于RM11800和RM11885之间2.1Mb的区域内,呈正向超显性。
  3.为了验证qTGW1.2a和qTGW1.2b,应用上述5套BC2F10分离群体筛选得到在对应区间呈异质的近等基因系各1套。5套BC2F10∶11近等基因系表型差异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qTGW1.2a呈现等位基因变异的3套近等基因系中,在千粒重和粒长均呈显著差异,加性效应分别表现为0.184-0.311 g和0.019-0.042 mm,贡献率分别为12.05-18.21%和4.56-7.17%; qTGW1.2b呈现等位基因变异的2套近等基因系中,在千粒重和粒宽均呈显著差异,加性效应分别表现为0.109-0.112 g和0.012-0.016 mm,贡献率分别为4.30-5.24%和7.84-8.02%。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