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苜蓿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苜蓿籽蜂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6h】

苜蓿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苜蓿籽蜂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苜蓿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主要害虫的研究

1.2 苜蓿籽蜂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苜蓿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苜蓿籽蜂生物学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苜蓿籽蜂生态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5.1 苜蓿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5.2 苜蓿籽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5.3 苜蓿籽蜂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苜蓿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牧草,新疆是我国苜蓿种植主产区之一。随着苜蓿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对苜蓿种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由于种植结构单一,虫害频频发生,而对苜蓿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主要以草田的居多,对苜蓿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方面的系统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从苜蓿种子田播种后第1年开始调查,连续2年对苜蓿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主要害虫苜蓿籽蜂的生物学、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今后苜蓿种子田害虫的发生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对呼图壁生态站苜蓿种子田进行系统调查,共发现节肢动物12目58科256种,其中包括天敌昆虫8目21科,害虫7目27科。本文运用多项群落多样性指标研究了苜蓿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苜蓿的物候期及田间管理等情况有关,并受环境条件和气候的影响较大。且2010年群落各多样性指标等均高于2011年,说明2011年在田间施用化学农药对群落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对苜蓿籽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发现,苜蓿籽蜂在新疆呼图壁地区1年可发生3代,可以各龄幼虫在苜蓿种子内滞育越冬,其中3龄幼虫约占60%、2龄幼虫约占30%。籽蜂越冬代成虫的寿命高于第1、2代成虫寿命,雌雄性比平均为1.34:1。不同温度对籽蜂越冬幼虫的发育及存活有影响,2010年10月从田间将苜蓿种子收回,当平均储存温度(10月~12月)达到18.0℃、平均湿度为27.2%以上时,当年12月底越冬幼虫即可发育,化蛹率为3.85%,且幼虫死亡率较低,仅为28%;当平均存储温度(10月~次年2月)在9.9℃以下,平均湿度为40.1%以上时,次年2月籽蜂越冬幼虫才开始发育,化蛹率为5%,幼虫死亡率较高,可达34%。无论储存温度高低,籽蜂均在6月中旬停止羽化。
  通过测定籽蜂幼虫头壳的宽度值,确定了籽蜂幼虫共有4个龄期,籽蜂各龄幼虫头壳宽度均值(y)与龄数(x)的回归方程为:y=0.0886x+0.0879,r=0.9983,为显著线性相关。且籽蜂幼虫在田间呈负二项分布。
  田间调查发现,5月下旬、6月初田间开始出现越冬代籽蜂成虫,7月初出现第1代成蜂,第2代成蜂8月初开始出现,至9月中旬籽蜂成虫全部消失。籽蜂在田间日活动高峰时间为中午12:00,00:00降至每天最低。籽蜂日羽化高峰时间为中午12:00,晚上22:00~00:00羽化数仅占总羽化数的0.84%。
  籽蜂选择9日龄以后的苜蓿种荚进行产卵,多集中于11~14日龄种荚,从13日龄的种荚开始出现1龄幼虫,15日龄以后开始出现2龄幼虫,3龄幼虫大多集中在20~23日龄种荚内,4龄幼虫大多集中在22~26日龄种荚;从22日龄种荚内开始出现蛹,成虫羽化出现在25日龄至43日龄种荚内。
  采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梯度处理苜蓿种子,结果发现在50℃、-30℃条件下处理1天,籽蜂幼虫的死亡率达100%,苜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分别为81.00%、93.33%和68.33%、88.33%。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