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霉菌侵染前后哈密瓜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变化研究
【6h】

青霉菌侵染前后哈密瓜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变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哈密瓜采后病害研究现状

1.2 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

1.3 植物几丁质酶研究现状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哈密瓜中两个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青霉菌侵染前后HmCHI与HmCHT-2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哈密瓜中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1. 哈密瓜HmCHI的克隆

2. 哈密瓜HmCHT-2的克隆

3. 青霉菌侵染后哈密瓜HmCHI的表达变化

4. 青霉菌侵染后哈密瓜HmCHT-2的表达变化

5. 青霉菌侵染后哈密瓜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

6. 总结

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哈密瓜是新疆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采后贮运过程中的腐烂,给哈密瓜产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导致腐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原真菌的侵染,因此控制病原真菌的侵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哈密瓜受到病原真菌的胁迫时,会首先启动自身的抗性相关蛋白,构成抵御侵染的第一道防线。几丁质酶是一种重要的病程相关(PR)蛋白,多种研究表明几丁质酶对植物应对生物胁迫有积极作用。
  目的:本实验通过克隆哈密瓜中两个与抗病相关的几丁质酶基因片段,运用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研究在哈密瓜受到青霉菌侵染后,这两个几丁质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及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推测基因表达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哈密瓜应对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哈密瓜的生物保鲜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获得的哈密瓜转录组文库,筛选本研究中的几丁质酶基因,采用RT-PCR技术克隆这两个几丁质酶基因片段;运用多种软件分析这两个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推测氨基酸序列,预测所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信号肽、二级结构、亚细胞定位等;运用RT-qPCR技术分析哈密瓜受到青霉菌侵染后,这两个基因的表达量;采用还原糖测定法,测定侵染后哈密瓜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1)将克隆所得到的两段序列分别命名为HmCHI与HmCHT-2,提交NCBI Genebank数据库获得登录号分别为KX083345和KX083346。其中HmCHI长1153 bp,最大开放阅读框为445个核苷酸,编码145个氨基酸,通过比对确定其为Class III几丁质酶基因,属于18家族。通过软件预测其所编码蛋白分子量为15.04 ku,理论等电点8.82,为疏水性蛋白,有一个信号肽,为非跨膜蛋白,定位于细胞间隙。HmCHT-2长1011 bp,最大开放阅读框为936个核苷酸,编码312个氨基酸,通过CDs分析确定其为19家族Class Ia类几丁质酶基因。预测HmCHT-2所编码蛋白分子量为33.81 ku,理论等电点8.42,为亲水性蛋白,有一个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定位于液泡。
  (2)荧光定量结果表明,哈密瓜受到青霉菌侵染后HmCHI基因的表达量持续上升,在第60 h达到最大值,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表达量持续时间久。而受侵染后HmCHT-2表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前48 h,表达量上升缓慢,在第60 h时,表达量上升幅度突然增大,在72 h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实验组的表达量高峰出现时间较晚,上调幅度则远大于对照组。而对照组两个基因的表达量都是在24 h达到峰值,之后下降。说明HmCHI与HmCHT-2在哈密瓜对于青霉菌侵染的先天免疫应答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HmCHI先于HmCHT-2发挥作用,但HmCHT-2的上调幅度大于HmCHI。
  (3)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接菌后哈密瓜几丁质酶活性迅速上升,在第48 h达到最大值后下降,对照组的几丁质酶活性持续缓慢的上升,始终低于实验组,说明青霉菌的侵染会诱导几丁质酶的活性发生变化。青霉菌侵染诱导哈密瓜中几丁质酶基因表达量上调、酶活性增高;酶活性与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